教學製作15道工法

2018年在製作「動態設計全方位」的課程,雖然之前有做過轉場教學,不過這次我把流程再度改良,讓整個教學更完整。其實製作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我覺得分享這個過程,也可以讓其他有心做教學的人參考。


在做教學前,我有兩個很明確的目標:


  1. 現代人比較喜歡看短影片,所以要把大知識切成小片段,但又保有系統性。
  2. 不拖泥帶水,用10分鐘的時間講完30分鐘的內容,精簡又不能流失重點。

其實這樣的作法在主流市場很吃虧,畢竟同樣花2000元,如果能買到6小時的課程,沒有人想買2小時的,初期對銷量肯定會有打擊。


所以口碑是我教學的關鍵,如果我可以養出一群觀眾,他們也認同我教學的方式,那麼這些人就有機會成為我教學的推廣者,短期上雖然吃虧,但長期卻能走得更長久,我有耐心可以等10年。


前言說完,接下來就要公開我教學製作幕後祕辛。

1.課程架構大綱

知道自己要教什麼之後,先把大綱寫出來,並且研究其他人有沒有寫過類似東西,自己課程的特色是什麼,這點要非常清楚,課程的區別跟定位一開始就要抓出來,如果沒有想清楚,之後會浪費很多時間。


2.文字初稿+資料收集

課程架構出來就可以嘗試寫文字初稿,假設是跟操作有關,就需要一邊開軟體一邊寫稿,把專有名詞跟介面英文寫下來,這部分能詳細就詳細,寫不夠詳細會導致時間抓不準,像我基本上每支影片都抓7分鐘左右,但有些初稿寫的不夠詳細,最後爆增到13分鐘,就代表一開始想的不夠周全。


3.第一次試錄

畢竟是軟體操作教學,很多介面跟路徑的細節都要實際操作才會注意到,所以通常會先試錄第一次,切換成新手的角度,操作過程要記錄下來。


4.文字完稿

把原本的文稿修到完整,包含一些漏掉的小步驟,哪裡不清楚需要加強,反覆思考這樣的講解新手能不能理解,一些專有名詞如何翻譯,教學會不會太長,教學濃度會不會太高,太高就把一些進階的放到之後課程再講,以及確保整個架構下沒有漏掉一些應該教的東西,需要跟之前的課程比對。

旁白秒數通常我是希望越短越好,所以也會在這個階段讓文字盡量精簡,使用精簡的文字,通常可以把10分鐘的教學縮短到7分鐘,如果是240分鐘就可以縮短到168分鐘,長期累積下來是非常可觀的時間。這步驟通常我會花上2~8小時製作。


左邊是第二版,右邊是第一版


5.正式教學錄影

先熟讀自己的文稿,然後開始錄影,過程中我會盡量確保自己沒有多餘的動作,操作起來要清楚好懂,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即使我前置已經很完善,教學也不可能一次錄好,通常我會重錄3~6次,因為如果錄不好之後要剪輯起來反而更麻煩,重錄頂多浪費1小時,但是後製可能會浪費掉更多時間。這步驟通常會花2~5小時製作。


6.文字完稿修正

通常錄完後,有些地方不滿意,我就會回去修改文字完稿,有些操作順序改一下,觀眾反而比較好吸收,或是我原本的講解方式太冗長,我就會換一個方式,像是原本鋼筆操作很複雜,我覺得講得不夠好懂,就想了一個招式表的方式讓大家理解,這部分最難的是你必須一下切換成新手角度去思考,一下又切換成老手角度去思考,兩個角度的切換才是最困難。


7.Camtasia初剪

我螢幕錄影是用 Camtasia Studio 這套軟體,剪完之後會先在 Camtasia 初剪。


第一,可以直接在 Camtasia 先做好畫面放大,畫質會比在 AE 放大好。
第二,加上點擊左鍵跟右鍵的效果,讓觀眾可以看更清楚。
第三,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秒數,然後輸出。



8.錄音

錄音大概是所有步驟裡面,對我來說最痛苦的事。雖然已經有文稿,而且文稿基本上是完整到99%,不過我需要先把教學裡面大量出現的英文全部練一遍。


很多人不知道我英文非常爛,大概國中程度,雖然我長期使用英文AE,但我其實只會用,不會唸,所以錄音之前我需要花時間練一下英文,確認我沒有念錯單字,尤其是中文+英文+中文的句子,非常難念,有些甚至難念到我直接改文稿,或是中文念一句,英文念一句,然後用剪輯剪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我做第一部轉場教學的時候,錄音環境非常差,那個時候住在公園旁邊的頂樓加蓋,第一會很吵,有時候吵到我必須停止錄音,第二會很熱,錄音的時候我會把冷氣跟電扇關閉,防止過多的雜音被收進去,所以錄到滿頭大汗真的不是誇張。後來我搬家到11樓,錄音環境好很多,並且也買了一個站桌,讓我比較方便站著錄音。


再來就是錄音前最好不要喝咖啡或飲料,但這些東西又是我最常喝的,所以錄音前一天我會先避免這些東西,隔天早上起床也不能馬上錄,等4~6小時稍微比較開嗓再來錄,錄音這方面真的不是我專業,我只是稍微翻資料,所以到底怎麼樣可以取得最好聲音,各位還是再請教專業錄音師囉。


一個7分鐘的教學,通常我會錄到25分鐘,然後再靠著剪輯濃縮到7分鐘。這些步驟通常會花4~7小時製作。


9.AE剪輯+後製

最重要的步驟來了,已經有螢幕錄影的檔案,已經有錄好的聲音檔,把兩者完美結合也是一件非常費工的事。雖然素材都已經很精簡,但常常會遇到聲音比畫面快,或是操作比聲音快,這時就需要把「每一句話」切開,讓聲音盡量能對上畫面,畫面不足的地方,就要在某一格延長,讓旁白能夠順利講完。

再好的前置準備也只能讓這個誤差縮小到3秒之內,但1秒有30格,身為動畫師,當然希望能夠盡量把教學精準到每1格,所以這部分會反覆修改,包含每個教學的開頭動畫,過場標題,結尾,中間的字卡,熱鍵說明,沒有操作畫面就需要放其他東西,這些步驟通常會花5~10小時製作。


10.輸出教學第一次

這時候完整度已經很高了,我就會把這個版本的教學給 YOTTA 課程人員審核,他們會請課程規劃師重新看一次,例如哪裡不夠詳細,哪裡操作太快,哪裡打錯字,寫一份修改清單。

當然AE畢竟是專業軟體,所以如果能夠找一位懂AE的幫忙看會更安全,這時候我就會找我室友幫忙看,一起找錯誤或是不夠完善的地方。


11.補錄片段

不一定會補錄,但其他人給過意見後,假設有需要還是會補錄片段,所以有時候一個教學會有4~5個錄影檔。


12.輸出教學第二次

根據前面修改意見,或是補錄片段,做完調整會再輸出第二次教學,如果不順利的話就會有第三或第四次…看情況


13.輸出AAF音檔

假設很順利的通過,秒數已經不會再修改,就可以輸出AAF給錄音室,請他們幫忙把聲音檔再修得更好一點。這個輸出流程也有點麻煩,因為AE不能輸出AAF,所以我必須先把AE輸出到Premiere,然後再用PR輸出AAF檔案,然後把AAF+影片檔+文稿都寄給錄音室。


14.輸出教學Final

拿到修完的音檔後,就可以輸出最後的影片檔,這個時候就要比較注意壓縮品質,我們是輸出高品質的MP4,壓縮時間最慢,盡可能確保壓縮品質比較好,而檔案不會太大。

因為是要在網路上播放,所以檔案當然是越小越好,畫質當然是越高越好,能夠避免二次壓縮的方式,我就會盡量避免。


15.字幕

把輸出好已經不會再變動的影片,跟文稿上傳雲端,交給專門上字幕的公司去處理,文稿已經完成的好處是,字幕公司比較不會把專有名詞上錯,不過通常我拿到字幕還是會檢查一次,主要確認大小寫跟空格的排版問題,或是字幕有沒有擋掉什麼重要東西,以上檢查都沒問題就可以上傳YOTTA囉!


感謝耐心看到這裡的人,其實我不擔心把流程公開會被抄襲,說穿了,如果有人願意抄襲更好,因為這件事情沒有想像的輕鬆,製作教學其實是另一門專業,如果可以有越來越多人把這件事情做好,受益的會是所有觀眾,當然也包括我。



所有圖片來源:林思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