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寫作,傾聽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


人的所有經歷與想法,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不管那是好的痕跡,還是壞的痕跡,有些痕跡比較深刻,會成為內心的疤痕,有些痕跡比較淺,會隨著時間過去逐漸遺忘。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提到,人在學習或背誦一項知識之後,大約二十分鐘就會遺忘百分之五十八,到了隔天,甚至會忘掉八成,只有兩成左右會留在我們的腦海中;但若沒有刻意強化那些記憶,隨著時間過去,那些記憶就會沉入很深很深的地方,就像藏在上鎖的盒子裡,如果沒有特定的記憶鑰匙,一般人是想不起來的。


對於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是這樣的,而對於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其實也是這樣,這世界上雖然有能鉅細靡遺記住每分每秒發生所有事情的「超憶症」(或稱:高度優異自傳式記憶HSAM),但我們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超憶症患者不僅僅是過目不忘,他們根本無法遺忘任何事情,過去的每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歷歷在目,過去的美好跟痛苦同時存在,對身心是很大的壓力。


我們一般人能夠遺忘,所以能夠從嚴重的創傷中走出來,但也因為容易遺忘,如果你曾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忽略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那些被壓抑而扭曲的情感,就會變成時不時的情緒炸彈,讓人常常情緒不穩定。


追根究柢,是因為連自己都沒有好好去聆聽並理解自己的想法跟感受。

常常聽說有人想要「找自己」,我也有好多學生跟我抱怨過他們的「情緒化」,但若陪著他們仔細深入去挖掘,就會發現,他們忽視了所有情緒都是事出有因。誤以為情緒是造成他們遭遇挫折或痛苦的源頭,卻對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閉口不談,只顧著壓抑自己,甚至下意識忽略了真正的原因。


重點並不是壓抑情緒或是強迫自己變成絕對理性,完全沒有情緒的人,而是正確疏導,好好了解自己事情的前因後果。


很多人的情緒化,幾乎都是來自於他們急著抱怨,急著壓住情緒,因為情緒化在大多數人眼裡是不好的,我們都害怕自己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但所謂的EQ並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正確而適當的釋放情緒。


如果你願意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通通寫下來,包含那些你覺得不高興或是不舒服的部分也好好仔細的寫下來,不用像跟朋友閒聊那樣下意識省略細節,免得瑣碎細節讓人失去耐性,而是像偵探一樣仔細摸索,抽絲剝繭,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細節都帶你走向答案,而答案本身就是原因,也是讓你擺脫痛苦的解藥


人世間決定事情好壞的常常都是細節,而細節常常會在訴說的過程中逐漸淡忘,失去了細節的事件,很難讓人找到真正的線頭,也就找不到解套的方法。


大多數人憤怒或覺得不被尊重時,有些人會跟同事親友抱怨,有的則會壓抑下來,壓不住不小心遷怒別人時又會自我厭惡,這樣的事情其實只要抽出五到十分鐘,拿個筆記本或是抽幾張紙來把事情好好寫下來,就能抒發大半。


寫的過程,就像是寫信給朋友,只是收信對象是你自己。

人的記憶其實是選擇性的,當人恐懼受傷時,提取出來的記憶就都是危險的、可能讓自己受傷的;但當人志得意滿時,則會想起那些美好的體驗跟成果。


寫作,其實是在自我、感受及情緒之外,拉出一個距離來,讓自己可以客觀看待自己,也讓自己在被困住的時候,多一道逃生門。


回歸到源頭,寫作其實是一種傾聽。


就好像我們跟朋友見面,或是去上一堂含金量高的課程時,我們的傾聽本身會帶來收穫.是很有價值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


僅僅只是傾聽日常瑣事、傾聽煩惱與雜念,就能為內在帶來巨大的能量。
只要提筆開始寫,就等於是跟內在的自己深層對話了。


所以,試著漫無目的的寫寫看,把浮在表層的雜念寫下來之後,真正深層的精華就會浮上來。


不管你有什麼樣的想法,目前的文章寫得是好是壞,都要記得在寫出來之後肯定自己,你得肯定自己「願意」寫出來的這個動作,也要肯定自己的想法跟心情。就像你傾聽朋友心事時會點頭表達理解一般,請用同樣的方式,寬容的傾聽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