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創意/設計工作者的焦慮緩解配方

現在隨便滑個社群,就能看到無數人的成功案例。別人的 Highlight 變成我們的 Low Tide(硬要押韻),但其實那只是經過篩選後的美好片段。
尤其從事創意或是創作類型的工作,回饋機制通常比較「外在」,做的事情(設計、創作、品牌經營等)評價經常都來自「外界認可」,這讓人很自然地會關注市場反應與他人回饋,導致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影響。


有時看到別人的發文或是又解鎖什麼成就時,我也不免感到焦慮或自我懷疑,但是當自己事情進行順利時卻又開始信心爆棚,內心情緒就像股市一樣,上下起伏、劇烈震盪,因此我試著梳理幾個讓情緒更穩定的方法提醒自己,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選擇有幫助的點服用:


意識到社群上「看到的」並不代表全貌

  • 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成功的瞬間,沒看到他們背後的艱辛跟努力過程,說不定對方也曾經失敗過,只是不會讓你知道。
  • 甚至有些「展示」就是帶有商業目的的,目的是吸引合作機會或生意,並不代表對方真的活得超順利。

建立「內在評價系統」,不只靠外界認可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  你可以問自己:「即使沒有人看到、沒有人稱讚,我依然會做這件事嗎?」如果答案是「會!」,代表這是你真正的熱情所在,而不只是為了外界掌聲而做。
  •  試著定期回顧:「這一年我學到了什麼?成長了什麼?」而不只是「這個月賺了多少?」或「有多少人關注我、按了多少讚?」

放下「工作成果等於自我價值」的迷思
  • 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跟「工作成果」劃上等號,當生意好或是案子做得好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當生意或市場反應不好,就開始懷疑自己。
  • 試著建立「工作是工作,我是我」的心態,工作只是你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 你的價值不僅來自於工作成果,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內在品質、經歷與成長,這些是超越工作成果的。把焦點轉移到自己的內在特質上,身而為「人」是來體驗這個世界的,這個過程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要重要。

建立「中性思維」,不讓情緒走極端
  •  遇到挫折時,告訴自己:「這只是過程而已,不代表我不夠好。」
  •  事情順利時,也提醒自己:「這只是階段性成果,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
  •  這樣做,你不會因為低潮覺得世界崩塌,也不會因為短暫成功就鬆懈。

刻意減少「被動吸收資訊」,增加「主動創造」的時間
  •  設定固定的「輸入時間」(例如研究自己領域知識或學習其他技能),但需要避免中間又去刷社群、關注別人的動態。
  •  把更多時間花在「產出」上(設計、研究、寫作等),因為「創造」能讓你專注於自己的節奏,而不是被動比較。

當下次那個(焦慮)又來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對我的長期目標有幫助嗎?」如果答案是「有」,那麼就繼續行動吧!無論現在是順境或逆境,都只是成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