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該死的拖延症:要如何戰勝自己的拖延習慣?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閱部客,我是水丰刀。這次是我們繼大學系列後全新系列主題呢,便是娛閱學習《拖延症是病嗎?》。在此之前。可以先請大家回答一個問題。

「你會拖延嗎?」

先回答你的答案,然後聽完我們的影片之後你可以再進行反思。



拖延症幾個心理因素

我們可以區分五類型的人:


1. 害怕失敗型 2. 害怕成功型 3. 反抗權威型 4. 害怕分離型 5. 害怕親近型


1. 害怕失敗型:「其實我怕我自己失敗,還不如不要盡全力。」

 
主因是因為他們恐懼失敗,所以利用拖延來保持自己的完美。他們讓他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比表現出來的結果還要來的優秀,甚至讓他們相信自己非常出色、很有潛力。只要拖延,就永遠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2. 害怕成功型:「我不該這麼出色,也不配成功。」


他們擔心,出色地完成任務反而會招致更多麻煩——因為如果事情做得太好,就會證明他們很有能力,他們就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責任、背負更高的期望。


這經常出現在女性身上,因多數女性在潛意識裡面認為,優秀的、強勢的女性,不如那些溫柔賢惠的小女人來的幸福,因為她的強大會帶給男人壓力。


3. 反抗權威型:「用拖延爭取主控權,打破規則的叛逆者!」


你為自己的主控權感到自豪,你想證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迫你違反個人意願。


拖延就像是你在對他們在宣告:你不能逼我就範。該回電的時間我就是不要回電,偏偏要等到你高興的時候才回電;爸媽叫你整理房間,你偏更不想做,你覺得你想做的時候就會去做啦!


4. 害怕分離型:拒絕獨行。


有分離焦慮的人會以拉近距離這個方式來獲得強大的安全感。那害怕分離型其實有2種常見的人:


第一種:需要幫助。當我們不確定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或是自己無法想出點子的時後,就會依賴他人想法啦。


第二種:回到過去的情境。維持熟悉的型態,恢復與他人的關係。這種拖延模式,讓你的過去繼續存活在現實生活中。


5. 害怕親近型:太親近讓人不自在。


害怕親近的人以保持距離的方式,讓自己更加的舒適,而拖延就是他們逃離的方法。當然,害怕親近型也有2種類型的人:


第一類型,害怕別人得寸進尺。有些人認為人際關係相當的耗神,深怕別人要求了一次比一次還要來得多,然後就會要求越來越多,直到把他們榨乾為止。


第二類型的人是,不去愛總比失去來得好。那些逃避親近關係的人,他們內心期盼著一段完美的愛情,期待對方無條件的接受他們的每一面,但是他們又懷疑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選擇逃避。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接下來,來談談克服拖延的方法,其實我不覺得他是一種病。


我自己歸納出了三種方法:


第一,技術性方法。例如:拆分小項目、一次嘗試一種新技巧、使用筆記或是日誌等等,


第二,獎勵激勵自己的方法。例如:猴子獎勵法。他是劉軒一書《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中有提過的每個人腦中都有一隻及時行樂猴,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他就會想要現在做。及時行樂猴不管未來只要現在,問題是猴子想要及時行樂、不想要工作。


所以他提供一個簡單的步驟:把要做事情設為挑戰>定義一個小目標>提供懸賞和獎勵。


第三,自己騙自己的方法(假裝到內化為止)。你既然是拖延症那你就一定會拖延呀,那不如換種方式去思考。


要怎麼規範只想及時行樂的猴子呢?

1. 結構方法


像是之前大學,要研究工廠改建的設計建築案例,然後做一個你自己延伸出來的建築。但原理是甚麼?要我想也想不出來,所以就開始拖來拖去。但是有方法就不一樣了,我可以先找經典案例5個,再從中汲取共通點去作為我們的靈感之一;所以說先做資料整理吧!不必動腦袋但是可以先做簡單的資料蒐集,這樣你就跨出第一步了!


2. 群體政策


你有沒有過,你自己做報告時候你常常會拖到最後一刻,當你跟會提前完成報告的同學一組時候,你自己會不好意思去拖延報告進度。這就是群體的影響力。


例如你想要瘦身時,不妨找一些對身材很要求的朋友,時常在他們身邊你就會被影響,你會漸漸開始融入他們,之後就會開始有壓力。胖代表你自控能力差呀,就會開始想做改變。利用群體壓力會給你很大的推力,這算是環境的力量大過於我們本身自己的意志力。


3. 讓子彈飛一會兒


在我生活中,常常在拖延的時候靈感卻大量湧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在TED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學生經過調查,有些早早提前把事情做完的人,創意評分往往低於那些適當拖延的人。


所以,當我想一件事想到破頭的時候,我常常會去做別的事,甚至都是不相干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就想通了,開始有一些靈感湧現。如果你在做一些創意性的事情然後在上面卡住了,你可以先嘗試先了解它,然後再把它放在一邊然後開始東搞西搞。別擔心,心中種子有在萌芽,他正在思考。


4. 寫幾些重要項目互相拖呀


你既然是拖延症那你就一定會拖延呀,但你為了拖延那件重要的事情,你就會找了大量無意義的事情去拖延,東摸摸手機,看看IG,回回LINE,逛逛網拍呀、看看YOUTUBE呀,最後東搞西搞,你寧願躺在床上滑手機你也不願意去做那件重要的事情,又度過毫無價值的一天⋯⋯


那我們反過來,你就找一堆重要的事情相互拖延嘛!


例如:你把代辦清單上面列的可能有練鋼琴、練英語英聽、寫書、做報告等,列上每一樣重要的事,不要列遊戲或是甚麼鬼;你就讓他們相互拖延嘛。你不想練鋼琴,你就去練英文,你不想練英文你會去寫書;反正拖到最後你不是成為作家、鋼琴家、英文老師等等,你就有一項強啦,不至於很廢呀。



這就是約翰·佩里(John Perry)斯坦福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很早就總結了這種現象,並提出了他的「結構化拖延法」。


這個方法可能不屬於普通意義上的「戰拖方法」,卻頗有市場,也廣受關注。佩里老先生本人,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這顯然也是一種逆向思維,就是自己跟自己週旋。


希望你對拖延這樣心理因素有更深刻的了解,當然你也可以去看《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想著怎麼消除拖延症,還不如找到一件你每天都巴不得想做的事情去做,這樣拖延症就不藥而癒啦!


拖延到底是好是壞,我現在還無法下定論。歷史上最具有一些創造力和思想力的發明家他們都有嚴重的拖延症,這並非巧合。學者估計,達文西從1503年開始創作《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其間斷斷續續,一直直到1519年才完成這幅畫作。


批評者認為,他把那些時間浪費在些光學實驗和其他事情上,因此無法專心完成此作品。不過這些干擾卻恰恰成為他作品創造性至關重要的腳色。


是病是心理因素,還BOOK們自行思考囉!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所有圖片來源:閱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