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大腦是如何孵化創意的嗎?

出處:Motive商業洞察/未經Motive或原作者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劉俊佑 (鮪魚)


閉上眼睛,讓眼睛休息,想一下哪些人你覺得很有創意,賈伯斯?魏斯·安德森?伊隆馬斯克?真鍋大度?他們爆棚的創意能量,讓人很想剖開他們的大腦研究一下,是不是跟常人長得不太一樣。(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

我上課常跟學員講,這堂課是來打破迷思的,創意不是天才才有的,創意也不是憑空出現的,然而創意如何生成的呢?我整理了一套方法:「連結思考」。研究這套方法過程中,我看了許多資料,有些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創意生成的知識,值得大家花時間了解。

大腦先生是如何跟創意相處的?

我最近讀了一本《大腦先生的一天》,它以一整天的生活情境,告訴你大腦在面對不同狀況時,是如何運作的。

本書提到關於大腦與創造力的關係,有個概念你一定要記住:「與其說創意是創造新事物,不如說是讓大腦中從既有的資訊中產生新連結。」這道理可說是「連結思考」的科學應證。

書中提到,想當一個有創意的電機工程師,首先你要先了解電機相關知識領域,想當有創意的廚師,你得先了解烹飪相關知識,想當有創意的文案,你總要會寫字。

電影《寒戰》中,梁家輝曾說過一段話:「每一個機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管暗也好,明也好,第一步,學會它。」


這些「特定領域知識」就像一個個小點,點越多,連結的可能性越高。你越專研相關領域知識,越精通,越有機會產生變化。


有個問題是,當我們眼睛一睜開,大腦就會受到各種促發,為了降低使用量,大腦盡量以習慣的方法來行動,也因此舊連結在你腦中的聲響比新連結來得大。想創造新連結時,我們需要時時抵抗舊連結的誘惑。

你必須要有意識地挑難的路走,質疑工作上習以為常的作法,被同事嘲笑也不要沮喪,創新者總是孤獨的。重點是避免落入自身專業的陷阱,書中也提到,批判式思考,非常有助於創新。


連結腦中idea的另一個技巧是,要運用這些專業知識,卻不被知識綁住。這個時候就要引用外部知識,打亂你的大腦。

干擾大腦,反而讓你更有創意?

流行音樂家伊諾(Brian Eno) 是一個分心高手,只要餐廳有音樂,他就不能專心與人聊天,必須要完全免除聲音才能認真做一件事情。但他同時是一個創意高手,曾跟U2 ColdPlay等歌手合作,也參加過大衛林區的電影配樂,還做過許多實驗性的作品。

為什麼會這樣?在工作效率上,分心是個貶義詞;但換個角度來看,分心是因為大腦有隨機跳躍的傾向。心理學家發現注意力過濾機制較差的人比較有創意,因為太過專注,會讓你失去創意的視野。

更深入的內容你可以在《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中找到,他裡面講述更多分心帶來創意的故事。

我轉述這個例子不是要你隨時檢查手機,逛逛臉書讓自己分心,而是要你在專研專業知識時,適度引入其他領域的知識讓你大腦分心,讓自己更有創意。

賈伯斯孕育了ipod、iphone等跨時代的3C產品,人們常說他的設計充滿「禪意」,你知道他每年都會重讀的書,是什麼書?不是當代設計大全,也不是100種想創意的方法,而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這本書將禪修帶入他的生活,也影響他後來的設計理念,誕生極具人文哲思的3C產品。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圖片來源:網路


生硬的學科也可以萌生創意,大家印象中想像的經濟學,肯定是一些數據表格無聊到不行,但《臥底經濟學家》的作者卻用經濟學來解釋生活中的其他狀況。

他以「卡爾特理論」的默契式勾結,教你如何讓大家一起擺爛,使每個人的成績都一樣好,重點是要懲罰那些偷偷念書的好學者。還用一篇經濟學論文來說明,外遇是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要想外遇的人先去學會成本評估。


他將經濟學連結風馬牛不相干的例子,極具巧思。

有新連結,就有創意

大腦是很好的東西,人人都有一個,但不是人人都瞭解他。從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創意思考,讓你更能理解創意的誕生過程不是虛無飄渺,而是有跡可循。

讓我們重新複習一下關於大腦的四個創意觀點。

1. 讓大腦中既有的資訊產生新連結,就能催生創意。

2. 大腦喜歡舊方法,想要變成創意人,你需要有意識地選擇沒走過的路,質疑工作上習以為常的作法。

3. 容易分心的人更有創意,是因為太過專注容易侷限你的思考。

4. 多吸收跨領域的知識,才能讓你跳出框框,創造新連結。
 

聽完理論,對於「如何主動找創意」、「什麼工具可以創造新連結」、「讓文案或社群素材更有創意」,是不是有些初步的想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