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動態設計思考去看 FITC Tokyo 2015 Titles

感謝 Li Zhi Xuan 在 YOTTA 上的提問,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要解說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決定打成一篇文章來說明,順便當作課程延伸教材。



關於動態圖像(Motion Graphics)跟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討論區已經回答過,這裡就不重複貼上,我把重點放在「用動態設計的角度去看 FITC Tokyo 2015 Titles」

第一步:研究

我們先找齊相關資料


本片 FITC Tokyo 2015 Titles


幕後 FITC Tokyo 2015 Titles Process Reel



本片下方的說明是重點,跟我一樣英文很差的請善用翻譯軟體


Now in its sixth year, FITC Tokyo 2015 consists of presentations from 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engaging digital creator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commemorate FITC Tokyo’s inaugural title sequence we sought to encapsulate the city itself — distilled to graphic form. Aiming to contrast the harmonies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against the backdrop and sensory overload of present-day Tokyo, we meticulously crafted elegant typographic forms to collide with abrasive, overstimulating glitch — giving way to a progressive journey where moments of extreme chaos fold into temporary tranquility.


抓出幾個關鍵字

「吸引全世界」、「數位創作者」、「城市」

「對比」

「傳統日本文化 & 現代東京」

「印刷 & Glitch」

「寧靜 & 混亂」


接著就可以開始分析

第二步:分析


「吸引全世界」應該是最好理解,前面影片的所有細節,每個流動的方塊跟線條都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代表參與活動的所有人,從世界各地帶著不同色彩,進入到這個會場中。結尾就是一個很漂亮的收尾,因為前面所有放大的細節,都包含在最後一張圖中。


上面那張圖,除了很像數位時代的QRcode,同時我也覺得很像城市街道,也讓我聯想到日本日本神社建築的頂視圖,我網路上找不到適合的圖,請大家自行看下圖發揮想像力。


網路找圖,非幕後資料



另外我回頭看動畫,會覺得大部分的動態都是直線交叉,應該也是因為象徵街道的含意,這個解釋不一定是作者的想法,更多是我自己個人的看法。



「數位創作者」的表達也很明顯,裡面很多科技感、程式感的東西,甚至他們很多畫面是用程式去寫出來,電腦隨機亂數的東西,這讓影片整體感覺非常具有實驗性,非常創新,同時呼應這群世界數位藝術創作者永遠走在技術前端,不怕嘗試失敗的實驗精神。


當然前提是,你要好好思考你的觀眾是誰,FITC Tokyo 2015 正因為觀眾是世界最頂尖的一群人,他們已經看膩一般大眾作品,太過容易一眼被看出含意的影片,反而無法滿足這群人,而你在做影片的時候,也要思考你的觀眾,能不能接受如此實驗性的風格,如果不去思考動態設計,只是單純抄襲,你當然是無法學會別人的想法。


影片中出現的字是參與者的名字,而且字體經過重新設計,不是無意義的字


第三步:發揮想像力

「傳統日本文化 & 現代東京」

「印刷 & Glitch」

「寧靜 & 混亂」


這三個對比,都是很抽象的東西,你開始需要發揮想像力,去感受整支影片的氣氛,以及畫面背後的含意。


有件事情很有趣,像這樣充滿 Glitch 的影片,一般都是用節奏感強烈的音樂,但他們卻是用非常柔和的音樂,你再去聽一次,會發現這件事情很神奇,我也是看第二次才發現。


A selection of posters designed by Ash Thorp for FITC Tokyo



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 Ash Thorp 設計的海報, Ash Thorp 表示這是他對東京這城市的感受,我們無從得知他遇到了什麼,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感受,日本對於細節的要求、嚴謹的態度、規律的方塊,寧靜背後是隨時會爆發的壓力,同時又壓抑無處釋放,說是現代,更像是10、20年前電腦剛崛起的那個美好年代,想要跟上時代卻又停留在以前的美好,無處不充滿著衝突。


「衝突」這件事情我為何不斷強調,正因為我覺得這是他活動的核心,活動的本身就是一個衝突,每個藝術家內心的想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就是因為有不同的想法才能激盪出火花,我們去參加活動,不是只聽想法跟我們一樣的人,更應該去接觸想法跟我們不同的人,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能打開你視野的人,幫助你提升認知高度,不要排斥衝突,雖然他會令你短暫不舒適,但這樣的衝突對你思考是有幫助的。


現在再回頭看看前面的對比,你比較能理解為什麼了,這樣的嘗試沒有對或錯,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但重點是這個「嘗試」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結論

再次強調以上都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並未與作者交談,所有的分析都只是使用網路公開資料,不代表這就是作者的想法。


但創作就是這樣,藝術圈有一個概念叫「作者已死」,是指當作品一但完成,脫離作者之後,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觀點理性評論,也因為每個人看到的東西不同,所以作者也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就算你的論點跟作者不同,只要你的分析有理有據,作者也不能說你的論點是錯的。


好的創作就是能讓每個人看到都有不同感受,這點與商業作品「要精準傳達概念」,正好是相反的存在。

所以不要在問我動態設計到底該抽象還是明確,你是商業廣告的時候,當然主題要明確,不然沒人知道你要賣什麼,但你是藝術創作的時候,就該盡可能抽象,讓每個人都有不同體驗,進一步產生討論的空間。


我在教學中教的很多概念很抽象,是因為在面對每個不同的情況下,所需要下的判斷都不同,並不能把A答案套用到B問題,這只會讓你更疑惑,而要訓練出能夠面對各種問題的大腦,只能靠以上練習,不斷分析研究。


台灣學生很多只想知道答案,但真正重要的是思考過程,這套思考才是你能夠過好人生的關鍵。

不要放棄思考,因為你有可能,學好了動畫,卻搞砸了人生。


封面圖片來源:FITC Tokyo 2015 Tit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