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之書》(Against the Gods)是一本不能用短時間讀完、消化並吸收其中智慧的一本書。當初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風險,或是風險控制這個概念在目前的投資市場中應該已經不是一門新學問。倘若你進行投資決策之時沒有同時兼顧「獲利」與「風險」這兩個面向,那我認為你並沒有一個通盤考量的完整計劃。
Howard Marks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真正的風險是「本金蒙受損失」的風險,意即你最大風險是將本金全部虧光,想要在市場中翻身的機會是零。不過在現在這個金融環境下,你的風險也有可能因為信用擴張的關係而蒙受比自身資產還要更大的損失。
有了「管理風險」的能力,才更願意接受風險
而《風險之書》這本書,帶領我們從風險這個概念的源頭開始,來介紹風險這個觀念的發展史。將這個概念從0到1,從1再到無限大。為什麼是無限大?因為在風險管理這門課題上,尚無一個明確的答案,他不是非黑即白,也無法藉由縝密的數學或科學來計算。直到今日,風險仍是源自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可能損失。
在尚未有風險這個概念存在(或人們尚未賦予它這個名字)之前,人們是怎麼去思考風險這件事?本書的英文書名「Against the Gods」提供了答案,我們之所以可以與眾不同的原因,在於幸運之神恰好降臨在我們身上。不過,如果我們認為幸運之神之所以選擇自己,是因為某種特別的因素,那我們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或許,一切都是隨機!
隨機性也是不可測的風險因素,塔雷伯在《隨機騙局》這本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精彩的討論。或者,如果你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那你對於許多事情則會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與選擇。要知道,你所知道的事,遠比你以為你所知道的事,還要少得太多。而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比我們知道的事更為重要。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今人們對於風險這個概念的認知已經進步非常多。「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有了管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能力,我們會更願意去接受風險(無論成功或失敗),而這也是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前半部的內容讓我想到之前讀知名作家華特·艾薩克森所撰寫的《創新者們》這本書。在這本書中,艾薩克森告訴我們,電腦與網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發明,但是背後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在書中所介紹的毎個人物,他們就像齒輪般環環相扣,是推動時代巨輪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風險:一門科學與藝術的學問
而在《風險之書》這本書裡,同樣提到了許多對於「風險」這門科學與藝術的學問有所貢獻的偉大人物,他們是哲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等。他們同樣基於對於這個世界的一點叛逆心,充沛的好奇心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將想像化為現實,將現實化為理論,將理論化為科學,並將這些科學留給後人做為永續的討論。
舉個有趣的例子,1662年一位小商人葛朗特在他撰寫《根據死亡率所做的自然與政治觀察》中,綜合了1604~1661年倫敦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並用很長的篇幅解釋這些數據。在統計學與社會研究的發展史上,這本小書是一大驚人的突破,使抽樣方法與機率計算法都猛然躍進了一大步。
葛朗特說:「他從大家不屑一顧的死亡率報表中,推演出那麼多出乎意料之外、有深度的結論,給他非常大的樂趣。」甚至他豎立了市場研究的觀念,藉由統計數字來進行推論,善用已知資訊來對各種可能性進行預測,甚至,人口統計這項研究也開始愈發重要。
圖片來源:網路
中後半部分,理論逐漸形成,開始有人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在人類的經濟行為與日常生活當中。這裡開始是我覺得非常精彩,也是這本書更燒腦的開始。包括均值回歸的問題、股市的隨機性、賽局理論等討論章節,都值得讀者不斷進行延伸的思考。
純數字的計算,例如機率或是期望值,對於我們人類頻繁做出「非理性行為」這個問題,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解答。凱因斯在《機率論》中提到:「機率、重量、風險等觀念,都仰賴判斷」,而「信心水準的基礎就是人類素養的一部分。」
他也認為,「經濟學上不確定問題的根本,就在於經濟活動本身往前看的特性。」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在經濟學領域,早期的基本假設「理性人」被抨擊,近年行為經濟學的討論卻愈發熱烈。因為篇幅關係,我們將「行為學」這個部分留到下一篇。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 訂閱Jenny的專欄,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 延伸學習:生活中的美股投資課|簡單穩健的獲利方程式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