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拍好影片,就是多看片?選類型、精準看才有效

很多人常常說,要多看一些影片才會進步。老師說要多看影片、導演說要多看影片,就連微電影比賽的評審也說要多看影片,但是多看一些影片真的有用嗎?我每天都在看影片,到底要看多少支,多少遍才算多呢?其實不用多,同一支影片來說,基本上看兩次就夠了,但是這兩次也不是隨便看看就好了。


到底要看多少才叫多看片?

曾經跟一個駐美的新聞紀實攝影師聊天,他分享了一個當年在美國跟李安導演一起看電影的經驗。


他說李安導演看電影通常會看兩次,第一次會輕鬆看,第二次會帶紙筆去看,然後會特別留意第一次看電影時,特別喜歡的畫面與剪輯方式,然後邊看邊做筆記。筆記上可能會記錄著這個畫面的構圖、運鏡方式、剪輯的順序、演員的表演以及所有覺得值得紀錄的事情。

這個方式就叫做影片拆解。

在現代,科技發達,很多影片可以在網路串流平台看到,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研究一支影片的拍攝手法。而台灣知名剪輯師,高鳴晟,更是把這個技巧精進,會把整部電影的畫面一一截圖,然後去研究剪輯的手法,稱之為「逐格研究」。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看片方式

身為一個廣告導演,我看的地方會比較不一樣。如果大家還記得我之前有提到過,拍影片前要先問兩個問題,一是影片的目的、二是為誰而拍。所以我在看一支行銷影片時,我會先去研究這支影片的目的是什麼?以及這支影片的受眾是誰?接著我會去看整支影片的架構是如何進行的,例如主角是誰?起點如何鋪成?過程發生什麼衝突?結局有沒有讓人得到或是學到什麼?


目的跟架構看完之後,我才會去研究整支影片的技術,例如攝影、燈光、道具、走位、剪輯與後製等,當然,現在已經練到在看影片的當下,馬上就會去想攝影怎麼拍、燈光怎麼打,有時候會導致無法非常投入在電影裡,這可能也是種職業傷害吧。


多看影片除了逐格研究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看電影片。例如我今天想要拍喜劇,那我就不太會去看悲劇或是恐怖片來當作我研究的對象。如果我今天想拍超級英雄片,那我就不會去看文藝片,不然就可能會拍出驚x隊長…


最後做個總結,多看影片要掌握兩件事情。


一,選類型:針對自己想要拍的影片類型去看同類型的影片;
二,精準看:同一支影片可以多看兩遍,把想要研究的東西都研究完。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所有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