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累了一天回到家,老婆還要我做家事?

「可以不要看手機了嗎?」

「ㄟ,不是說你要洗碗?」

「把孩子哄睡後記得到垃圾喔!」

「那個奶瓶不要等到明天再洗,睡覺前一定要弄好。」


努力工作的爸爸們,這些話是否熟悉? 是否曾造成與妻子間的衝突?在家奮鬥的媽媽們,是否曾覺得另一半莫名其妙,不願意分擔家務?


醜爸不是第一天當爸就是全職爸,也並非一直都在家相妻教子。「在外努力工作,回家只想撲床」也曾是我生活的寫照。因此,我曾在疲憊不堪到家即接獲指令,滿腹怒火地執行任務;也曾在另一半前腳才進家門,馬上迫不急待宣布她最新的待辦事項。


然而,也是在經歷這樣的角色轉換後才領悟到,原來回家後要做家事,還真不是沒道理啊!怎麼說呢?

「幫忙家務」對另一半有什麼具體幫助?

無論在家還是上班,基於人性,我們多少都覺得自己比較辛苦。但狀況好時,爸爸較容易有「捨我其誰」的氣魄;但當自己被工作弄得傷痕累累時,難免會想「我知道全職在家帶小孩很辛苦,但妳的時間那麼彈性,不能做更好的時間管理嗎? 一定要等我回家來做這些事!?」


然而,媽媽們真的是覺得我們比較不辛苦,才要爸爸們「回家加班洗奶瓶」?一定要爸爸做才做得完?或者,爸爸們會想「我不是不做,但不能等一下嗎? 不能明天再做嗎? 你就不能有彈性點嗎?」是否家事真多如牛毛,沒有爸爸出手就完全搞不定?


都不是,而是因 「幫忙家務」這動作,可以⋯⋯


1. 讓全職在家的伴侶,感受到被肯定、被欣賞


雖然事實上,在職場奮戰的爸爸可能是更辛苦的,但在充滿上司下屬同事競爭者的環境中,那種「我們是一國的」歸屬感,是一種全職媽媽沒有機會感受到的認同!


一個人在家帶小孩,再怎麼辛苦、努力,誰看到了? 縱使伴侶、長輩感謝在心,但「一整天只有自己跟小孩糾纏」的生活,總有種「沒有人能感同身受」的苦悶。然而,當伴侶參與家務、用「行動支持」時,「被懂」的感覺即油然而生。


另一半馬上接手餵小孩吃飯、隨即幫忙換尿布、跟鬧情緒的兒子玩個小遊戲⋯⋯那是一種「家」的感覺,一款「咱們是一國的呀」的fu,一陣「你懂我我懂你」的安慰。即使過沒多久就去加班忙事情,但那種被了解的滿足感,是無價的啊!


2. 緩減了悶了一整天,「愛」難說出口的窘境


如同上述,悶了一整天的全職媽媽 / 爸爸,雖然亟欲與「成人」(尤其是心愛的伴侶)互動,且那渴望會隨著伴侶回家時間的迫近而漸漸升高,卻導致「愈期待、愈焦慮」的心情;加上孩子們通常在傍晚到晚餐時段因為「活力指數下降+媽媽注意力減少(煮飯去)」而開始番顛。因此當伴侶一開門,滿腹的愛意不但無法立即傾訴,可能還需要對方先幫忙承接一下情緒垃圾!


如果爸爸們能先體諒媽媽們這看不見的「心理變化」,幫個小忙,讓伴侶感受到一天的辛苦被肯定,就能漸漸從「煩」轉換到「愛」模式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甫回家的爸爸身上:其實很想親親抱抱深愛的家人,但卻沒來由地抱怨「飯還沒煮好喔?」「客廳怎麼那麼亂?」「妳一整天是在忙什麼?」。如果,在各自忙碌了一天後,能先靜靜地聽對方說話、為彼此做點事,會不會是比「反擊」更好的選擇呢?


3. 讓「夜晚的高品質伴侶時間」成為可能


沒錯,全職媽媽當然有本事「自己」把家事完成,但那有可能是11:00左右的事。也許爸爸們可以先做點自己的事、休息個半晌,再接手幫忙。這樣,也許在一天的最後半小時,能擁有凝視彼此的時光,真好。


沒有人應該比較累,無所謂天知道誰有多忙。做家事,也許是夫妻在最兵荒馬亂的嬰幼兒年代,對彼此最貼心的言語吧!^^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