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 — 你到底在教學還是在做設計?

所以你的工作在做什麼?」

「我是教學設計師。」

「喔…在教書嗎?」

不同於老師、設計師、行銷、採購、工程師⋯⋯,通常在講完我的職業「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 後,無論在美國或台灣,我都習慣性預期兩秒左右的停頓,以及接下來大家禮貌但一致困惑的神情。


然而,所有的疑惑與問題皆合情合理:其一,教學設計師在字義上、在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容易直覺地被具象化的一門專業,它囊括了不少模糊區域。概括說來,我踩在教學、設計、與專業領域三者的邊界上;其二,這門專業目前仍在其急速發育的青少年階段,阡陌縱橫地吸取養份。也就是說,方法論正在成長、產業定位尚在探索。


很榮幸身在教學設計的拓荒年代,至少對我來說目前依然是個拓荒年代 — 這項專業正在定義我,一如我也不停歇地在調整對於這個混搭領域的定義。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學設計師?以下透過個人視角分享自身的理解。


所以,教學設計師到底在做什麼?

  • 從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的角度來說


在美國, 培育教學設計師的著名學校,包括 Harva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CMU 等,在其教育學院下,與教學設計相關的碩士專業名稱,皆包含「科技」或是「媒體」(註一)。


整體來說,當代的學習受眾涵蓋了出生於 1980 前的數位移民世代與出生於 1980 後的數位原生世代 (關於此分類的原文詳見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因而教學設計的課程套餐大多數離不開科技、離不開新媒體,可想見如何恰如其分地整合科技與教育,始終是這個跨領域學科放在核心的時代話題。


教學設計,從這個視角出發,即以教育基礎理論為本,在認知理論、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與教育統計學的根基上,搭配合適的科技作為載體,去編排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目前廣為熟知的類型包括傳統的面授課 (In-Person Course)、線上課程 (Online Course)、混合課程( Blended Course),甚或翻轉課程(Flipped Course)等,皆為教學設計師專業涵蓋的範疇。


  • 從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 角度來說


對於教學設計師來說,一門課程,就相當於一項產品。


倘若微觀「產品設計」,把每個環節層層面面地攤開檢視,我們知道「設計」的本質,絕非只在提升感官上的愉悅,更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一步步平衡著受眾 (target audience) 與利益關係者 (Stakeholder) 的需求向前發展,同時鑲嵌進合適的美學之過程


同理,教學設計師職稱之所以有「設計」,是因為內容的屬性不僅僅在於把知識傳授出去的「教學」活動,同時也需要將製作課程視同為設計一項產品——關注產品目標、考量預算資源、以及策略性安排管理與行政流程。


有鑒於產品設計與發展的思維能一定程度地輔助教學設計的規模化,教學設計師不必然得是特定領域的專家才能產出優秀的教學活動。教學設計師更多的是站在後設 (meta-) 立場分析受眾的先備知識、學習取徑,同時與主題專家 (SME, Subject Matter Expert)合作以解構、理解知識脈絡,再融匯數據、資源、與經消化後的訊息,最後著手編排、設計、與評量課程。



  • 從學習策展(Learning Curator) 角度來說


我自己十分偏好這個「策展」的觀點,因為我喜歡看展、喜歡流暢地攝取新知。偶然在搜集想法閱讀一篇廖肇弘博士的文章「教學設計師」VS.「學習內容策展人」 (註二)時受到啟發。大方向上,好的教學設計如同一場精緻的展覽,需要強大的敘事能力,不僅能將點狀的資訊或知識串連起來,還能透過多樣的媒介、適量的指引與互動方式讓學習者沈浸在該體驗中。


將教學規劃視為策展,對我來說還有另外一層面的意義:賦予學習者「主動性」。大多展覽會提供建議的路線、觀看指南,但是對於參觀的我們來說,不需要遵照規矩或達到任何外在預設的期待,可以在一個喜歡的作品前停留很久、反覆體驗到滿意,對於沒有特別興趣的展品則可以略為瀏覽甚至跳過,這就是所謂主動性——我們掌握了自己的步調與想吸收的內容,所有獲得都是私密而自我的。


當代的教學設計也注重這樣的主動性,教學設計師在設計課程時,除了深度理解受眾的需求與相關的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尊重其不同的認知程度與學習風格,並考慮進課程的編排中,讓學習者相信這門課程適合他、且能夠讓他用自己的步調去吸收知識/技能。


對我而言,現實中這個策展的視野還停留在理想的階段,有很多技術與限制需要克服,而其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習經驗的質量與高度。在這個產業愈發成熟之際,教學設計師需具備課程規劃的美學能力,把課程當作一場細緻的展覽,一步一環結地設計、測試與迭代。希望能將這片視野拓開,讓無論何種領域、程度的學習者,都能逐漸享受更全面且主控的學習歷程。

教學設計師的日常工作概括

談完三種視角,結束之前想更為具體地分享我身為教學設計師的專案日常,提供一個高層次而簡單的概念,替下一篇詳述工作流程的文章起一個楔子。

教學設計工作流程


前兩步是起頭階段:接收專案與利益關係人會議。此時工作重點在於確立專案方向與可運用的資源。一門課程的製作根基基本上就仰賴這個階段。教學設計師與利益關係人以及主題專家們會坐下來,擬定課程目標與大綱、決定課程形式如何呈現與互動、策劃專案的時間軸,更細節一些會開始草擬課程的結構與內容擺設。


有了初步的計畫,接下來就是設計與發展課程,這是教學設計師們揮灑專業的創作階段,應用教學理論與互動科技去組織與編排課程,同時需要與主題專家們反覆確認課程架構與內容的正確性。當草稿出來後,即儘速給其他的設計師以及利益關係人、主題專家們審核並提供反饋意見。教學設計師再根據回饋意見進行對課程的修改迭代。修改的過程並非直線前進,通常會在修正與利益關係人或主題專家的回饋中來回反覆調整,最後達到平衡的共識後,教學設計師才能拍案送出課程。


這是一套系統化的工作流程,教學設計領域已發展出不少有效率的教學設計模型,我所簡述的流程即遵照其中一個頗受歡迎的 “ADDIE MODEL” , 而ADDIE MODEL的細節將在下篇介紹。


如果你也想成為老師與學員之間的橋樑,為學習者們規劃出豐富完善的線上課程內容與教材,且協助課程的時程與品質控管,歡迎點此連結,和我們面試聊聊!



撰文者:Ann Wu

MA in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NYC

Apprenticeship at UIUX Bootcamp, General Assembly

Instructional designer in Berkeley College

Instructional designer at Ross Institute

Instructional designer at Juul labs

 

資料來源:

註一:美国教育科技硕士项目深度揭秘/勤勤&梵瞳

註二:「教學設計師」VS.「學習內容策展人」/廖肇弘 博士/ 原文刊載於「中國遠程較育雜誌」


所有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