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氣時,父母如何引導情緒?李崇建:掌握五大要點

線上課程開課後,我陸續收到了不少學員對於「溝通」問題的回饋與詢問,以下我整理了一題不少人曾問過的「情緒引導」問題,並歸納出父母可以掌握的五大要點,提供各位參考。


提問:幼兒還未上小學,偶爾早晨起床會尿褲子,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我知道他不是故意,所以沒有罵他。但若是尿濕褲子,孩子起床會大發脾氣,說自己再也不要睡覺了!氣妹妹為何都不會尿床,但自己卻會。


父母跟孩子說:「因為尿濕了,所以你很生氣,對嗎。」孩子仍舊一直站在那裡,不斷生氣、哭或亂叫。

即使父母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沒關係!想要抱他,安慰他,他也不肯。」


像這樣對幼兒,點出「情緒」的名字,似乎對我孩子沒什麼效果。請問像這樣他很生氣時,要如何引導他的情緒流動?


回答:


引導孩子接觸情緒,並非孩子就沒有情緒,而是引導孩子認識、接納情緒的方法,若是孩子能接觸、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比較容易釋然,所以這也是教育的一部份。


其中的核心價值,是為了愛孩子,而非期待孩子情緒消失,孩子此時情緒已經在流動,但是孩子可能未被理解,未被自己或大人理解。一般大人點出情緒名字,就是理解的一個過程,另一個重要的解開情緒碎片,就是透過好奇的對話,讓右腦情緒能舒緩。但有的時候孩子更敏感,那麼大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當「孩子仍舊一直站在那裡,不斷生氣、哭或亂叫。」我的建議常是:讓他生氣一會兒。他在生自己的氣,他感覺到丟臉。這是我合理的解讀,那是他冰山的內在。孩子的行為是哭或亂叫,那麼在行為之下,未被孩子意識,或者未被大人探索之處,發生了什麼呢?



我判斷的狀況,可能如下:


感受層次:孩子很生氣、羞愧、難過。


孩子生氣,表面上生妹妹的氣,實質上可能生自己的氣。因為是生自己的氣,孩子比較不能意識,亦可能不接納生氣,因為還未辨識這股生氣,生氣就容易亂竄,當父母點出情緒時,孩子可能衍生出感受的感受:就是對自己的生氣,感到更生氣。


  • 觀點上:從他的語言可推測,他尿床很不應該。可能生氣也不應該。這也可能是孩子羞愧的原因。


  • 期待上:孩子期待自己是個好小孩,但這個期待失落了,因為尿床、發脾氣可能在他觀點上,就不是好孩子。當然,這個期待、觀點,是怎麼來的?父母亦可以探索一下。


  • 渴望上:自己被接納與愛。但是他不接納自己,不接納這樣的自己,所以他生自己的氣。當父母要來抱他,他會更生氣的不願意接受。


這是孩子冰山可能的推測,孩子的一連串反應,是冰山的內在可能發生了什麼?


若真的是如此,可以瞭解的是,孩子不願意父母抱他,因為孩子的情緒還沒有走完,父母若想迅速解決孩子情緒,父母可以探索自己,是否期待孩子不要有情緒反應?孩子的情緒會因此更高張。

父母引導孩子情緒的五大要點

那怎麼辦呢?有沒有具體的作法呢?


首先邀請父母檢視自己內在。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內在有沒有焦慮?有沒有浮躁?有沒有無奈?若有這些情緒,那麼父母的語言,帶出來可能讓孩子更哭鬧。


當父母瞭解了上述幾點,我歸納以下幾點,提供父母參考:


1、 能接納孩子哭鬧嗎?

2、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覺察一下自己內在,試著安撫自己。

3、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允許他哭個十秒鐘,甚至更長一點兒,父母蹲在旁邊聽著,懷著愛陪伴就行了,並整理自己內在。


4、 十秒鐘之後,父母呼喚孩子名字,並且有意識停頓,以停頓的節奏,觀察孩子的情緒,孩子情緒是否更高?或者平緩一點了。若是情緒更高了,那就停更久一點兒,父母覺知覺照自己情緒多一點。


5、 對話的語言與方向,在調整自己的語速與語態,可以參考的是:「你在生自己的氣嗎?」孩子可能行為上會反應,更生氣的狀態,那是自然的現象,要以更長的停頓陪伴,讓孩子意識自己被接納。或者孩子哭泣更多,那也是自然的,那可能是意識被接納,或者對自己的沮喪,已經不用生氣保護了。


無論他有沒有回答,都可以跟他說,「你怎麼會生氣呢?你不是故意的。而且很多人都尿床到很大,比如阿建老師尿床到9歲,你知道阿建老師嗎?」以類似的方式引導,讓孩子明白、被同理,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理解自己尿床不是故意,那麼孩子也就容易接納自己。


*本文節錄自《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親子天下出版。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