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你想成為的模樣:調整「對照物」,許自己一個有選擇的人生

今年寒假,前往菲律賓旅行。行程中的某一天,是搭乘觀光船遊覽河岸風光,那是一個晴朗的中午,我們一邊享受豐盛的自助餐,一邊聽著歌手演唱,觀光船上坐滿各地的遊客,大家都相當開心。隨著船隻開動,也在河岸兩旁,看到了許多菲律賓人家的真實生活,他們住在破舊又髒亂的簡陋房舍裡,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窘迫。


當船隻停留在某一處時,岸邊簡單搭建的草房裡,早已有二十幾個穿著表演服飾的男女老幼對著我們歌唱。這群表演者,多半是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有的負責表演樂器,有的負責跳舞,表演項目很多,看得出來練習許久。大家看到這麼熱鬧的表演都相當開心,當船長降下踏板時,有許多觀光客更是直接融入其中,一首又一首,觀光客們開心得拍手跳舞,並簇擁著與他們合照,表演者全都堆著笑容,盡力配合。


當活動結束,船長宣佈要收起踏板之際,表演者趕緊拿著小費箱,不斷說著tip tip(小費),但觀光客們卻無動無衷,紛紛笑鬧著揮手掰掰!


我因為無法擠到前方去給這群辛苦的表演者一點小費,只能目睹這一切的發生。對於觀光客們把對方的付出當成拍照景點的行為,感到很不忍。船隻發動時,有一個大概九歲、十歲年紀的小女孩與我對上了眼,我對她微笑揮手,她也朝我微笑揮手。看著她純真的臉龐與笑容,我想著:「她每天要這樣表演幾次呢?出生在哪裡,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事,但她的人生難道就一直這樣下去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她可不可以不在這裡?她又是否知道『她可以不必在這裡』呢?」


除了菲律賓女孩,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生,是否能「不止於此」?

我有好多學生因為家境貧困,學費都靠低收補助或就學貸款,家裡的命運都是「世襲」的。祖父母為了生活疲於奔命,無法顧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在成長階段沒有把握好學習的態度,也因為環境與自卑,最後放棄了學習;在這些孩子成為父母後,同樣為了生活顧此失彼,歷史重演下,我眼前的學生也正一步步複製了家族的道路。


環境的影響不止於家庭,當一個人想要奮力一搏時,也常常發現身邊的人都過著追劇、玩遊戲的生活,你想在下班下課後再努力進修,他們反而覺得你的認真是種變態,甚至送上酸言酸語,彷彿你是傻瓜異類,不懂生活。


每天表演的菲律賓女孩如果告訴旁邊的人她想離開,那些跟她一起表演長大的伙伴或長輩,會不會告訴她:「這樣簡單的人生,只要沒有太多慾望,也很幸福。」環境不好的孩子,會不會有人告訴他:「這就是我們的命,做人要認命,才會快樂。」想突破的人,會不會有人對他說:「你這樣很勞碌命,好可憐,幹嘛這麼累,幹嘛要逼死自己?」

如果這些主角就是你,又該怎麼跳出環境的負能量,成為你自己呢?

我也曾經因為旁人的言論,懷疑自己的追求,但旁人的評論和指點不等同你的人生,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你身邊那幾個人的那幾種活法,而是有幾千、幾萬種活法。你絕對可以找到想成為的範本,設定新的「標竿」,重新調整「對照物」。


不因他人言論影響自己選擇,重新掌握精彩人生。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我是那個菲律賓女孩,我會用「上帝視角」俯瞰跟我有同樣處境的菲律賓女孩,思考「有沒有其他人不這麼活?她們都怎麼做?」我會看到有人離開了故鄉,去了其他國家當移工,過了幾年後賺錢回來,改善了自己與整個家族。如果我是那個貧窮的學生,我會去圖書館找傳記,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著窮困的童年,這些悲慘的過去成為養分,我會記取他們的精神。如果我對沒有盡頭的努力感到質疑,我會去發掘其他同類,並發現比爾蓋茲、蘋果執行長庫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股神巴菲特,這些成功人士都有早起及堅持每天讀書的習慣。


你不必遵循你身邊的人的活法,而是拉高視角,用上帝俯瞰人類的眼光去找出能夠和你的野心相匹配的標竿;網路發達的時代,你可以在臉書或IG上找到你想成為的範本,你只要好好看著你的目標都在做些什麼,跟著他調整自己的思考和方向,最後活出類似甚至更好的人生就好。


每天追劇玩遊戲三小時跟聽課三小時的人生,到底誰對誰錯?都是個人選擇,沒有標準;每個人要怎麼活都是自己決定的,苦與樂的比例拿捏與最後結果,也是各自買單承擔的。不必去辯駁誰對誰錯,只要記得「你可以有別的選擇」,並且「設立標竿」,視情況「調整對照物」就好!


等到有一天,你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樣,也有了新的朋友圈;那些原本不看好你的人,或者和你不同世界的人,早已不重要了。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