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自嘲文案怎麼寫?用返校來談談!

時事梗是許多小編經常在社群素材中拿來當作靈感的內容,但是時事梗該切入哪些方面、要把握哪些要點,卻時常讓人一知半解。


這篇文章我就要用前陣子最流行的「返校」海報改圖來談談,怎樣跟風才能跟得漂亮。


為甚麼人們在社群貼文中互動

人們在社群貼文中互動的原因有很多,想要參與時下的話題討論,是跟風類型的文案能夠創造優秀成績的主要原因。而人們想要參與話題的動機,又分為以下三種:


【重要】

人們認為這件事情對社會或者他人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希望藉由一己之力來散播出去,也可能在主題之中回覆自己的意見,來進行想法的辯證。


【有共鳴】

這件事與讀者自己切身相關,因而認為發文者和自己是同一國的,希望與發文者加深連結,也會藉由回覆與轉錄來表達自己的立場。


【好笑】

幽默有趣的內容,能夠滿足人們情感交流需求當中的娛樂需要
。在享樂的當下,人們能暫時忘記現實中煩躁、擔憂,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負面干擾
。

時事跟風怎麼做?

在談時事跟風的做法之前,首先要談的是人們對於「梗」的偏好從何而來。所謂的「梗」其實就是符號學:意義會在人類的溝通過程中以「記號」的方式被生產與傳遞,而符號學者們認為當傳播與接收者之間,都對這些符碼背後的文化、規則、產生原因有一樣的理解,就建構出溝通的基礎。


當人們理解了文字或圖像背後的文化意義,就不會單純只以字面上的內容來解讀它,而會同時與它代表的意涵產生共鳴。所謂「老梗就是好梗」這句話,代表的就是大家因為擁有同樣的認知,所以能夠感受到同樣的樂趣。


以下這張圖是大家對於符號接受的三個階段:



1.【新鮮感強、陌生感高】

新鮮感強的文案通常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心,並且與人性當中的核心需求例如親情、愛情、生存慾望、好逸惡勞等情緒共鳴,但是還比較不會激起被群體接納的認同感,所以這樣的文案是否能席捲大眾,主要需要點運氣。


2.【新鮮感與歸屬感並重】

當文案的內容既有新創意、又是大眾趨勢時,既滿足了人性基本需求又滿足了社會認同,因此會造成一窩蜂的跟隨和共鳴,這也是跟風文案產出的最好時機。


3. 【新鮮感不足】
相對的,如果這個符碼已經被浮濫使用,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原因就如同巴爾札克所說「第一個用花來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在現代社會中,資訊落後的人就等於原始社會裡跑得太慢的動物,代表競爭力不足、生存力低落容易被淘汰,在人趨避危險的天性下,當然也不會被推崇了。

談《返校》跟風的三件事

而這次翻玩《返校》海報的風潮中,我雖然是因為深夜趕稿才做了這個自娛娛人的跟風之作,但也因此和掙扎於文字和設計工作裡的大家同樂,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第一件事:文案手法】

《返校》跟風有3種主流的模式,一種是只更改「返校」大標、一種是更改大標與內容、一種是更改了大標和內容外還加上小字來溝通其他內容。而我使用的是只更改返校大標的最簡單做法。

理由之一是因為我認為它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表達的意義已經十分能夠與主題「截稿」呼應,多做修改的加分有限;接著,我認為會和「截稿」話題共鳴的讀者群大多為知識份子,應該更偏好原汁原味的正統向作品致敬模式還有留白的藝術手法,因此採用這個做法。


【第二件事:設計手法】

貼文的視覺規劃我沒有多做著墨,平面設計也不是我的主要技能,不過我在選圖上還是埋了個小彩蛋在裡面。


本來海報的中央要放的應該是主角的人像,在這個翻玩中或許能放入疲憊的作者示意,但我則是選擇了中間有本筆記的圖庫來使用,一則是製作資源限制,二則因為它符合下面這個含義,剛好環環相扣回到電影本身:

空白的筆記本=什麼都沒寫=整篇是白的好害怕=白色恐怖

【第三件事:自嘲尺度】

在主題的選擇上,我的切入點並不同於許多品牌要解決消費者問題的訴求,聽起來有點抽象?他們是這樣做的:


image source:FB/信惠的瘋狂教室

(困境)|你是_(困擾型態1)_,還是害怕_(困擾型態2)_

品牌會翻玩台詞部份,改成提出消費者面臨的兩種困擾,再把希望消費者注意的品牌或產品關鍵字(一樣是消費者的困擾)改成大標題來完成文案。


這樣做固然有趣,但還可以更好。因為消費者的問題未必是品牌自己的問題,所以比較沒有彼此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而我則是以同為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講出了自己和讀者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產生更強的親近感,案例中的信惠也是以同為maker角度出發來製作貼文內容,讓消費者產生共鳴。

小結

幽默的跟風自嘲文案能夠獲得較多的互動與正面回饋
,但與品牌風格的關聯有時候會較低
,大量盲目的使用,或者硬要與產品銷售拉上關聯,並不會對品牌塑造帶來正面效果,大家在製作跟風素材的時候,記得小心對焦文案的目的。


在我的線上課程中,還有更多關於自嘲文案的教學,感興趣的讀者們歡迎進一步了解學習!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