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內打好地基:新手爸媽的親子教養關鍵期


在台灣,也有一群專家認真看待零至三歲的寶寶。


幼教專家鄭宜珉提出「人初千日」概念,「在人活著的三萬天裡,從受孕成功開始起算的這一千天最重要。這一千天內的身心發展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沒打穩,建材再高級、裝潢再漂亮都是危樓。」她用嬰兒手語、按摩等引領新手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連結。



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周育如建立了「寶寶實驗室」,想透過對零至二歲台灣寶寶的腦波偵測,找出寶寶到底知道什麼?親子互動如何影響寶寶的知道或不知道?「利用科學證據,發展一套屬於台灣的『新手父母親職方案』,」周育如期許。她也將特別研究爸爸對寶寶的影響,希望未來能提高爸爸參與育兒的動機。


親子共讀的呼籲並不新,推廣的場域從小學、幼兒園等校園現已擴大至兒醫現場,共讀的年齡也下降到零至三歲。繪本成為零至三歲健兒門診的評估媒介,醫師開出的「處方箋」是親子共讀。不僅在城市,也深入偏鄉,「我們要從點做到線,再擴大到面,要把親子共讀變成一個運動,」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徐任甫充滿使命感的說。

「有品質」的陪伴:完全以孩子為主

這一切會不會讓父母們產生愧疚或恐慌?有時,忙碌的現代父母真的只能做到重質不重量的陪伴。我們常誤以為有品質的陪伴,就是「有效率的」要孩子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什麼。但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提醒,「陪伴的質和量同樣重要,而且所謂『有品質』的意思是,在陪孩子的那個時間點,你只以他為主,他想玩什麼,你就陪著玩什麼,你完全跟著他,而不是要孩子坐在那裡,你教他什麼。」


所有專家都表示,不論用何種方式,重點在於父母要享受這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功課」。


一位在媒體工作的準媽媽聽到要和寶寶多互動的建議,甚至從懷孕第二十七週起就可以講故事給胎中寶寶聽,立刻表示「很怪耶,我沒辦法」,她和老公選擇從孕期開始約法三章「講好話、不暴衝、不大聲」,練習以平靜應萬變。



兒子出生後三天,這位新手媽媽在擠母奶擠出血,兒子吃不到而大哭的混亂中傳訊息給我,寫她嘗試跟寶寶講話的心得,「媽媽如果不知道要講什麼,可以跟寶寶預告之後要做的事,例如,等下要去洗澡,你喜歡洗澡嗎?上次你洗澡表現很好,都沒有哭,今天也要加油……」她覺得「報告行程還滿OK,再從行程去延伸……習慣了就不會覺得自言自語,還能自己亂編歌。」


育兒之路當然充滿辛苦,尤其前兩年。但只要能享受一個生命完全依賴你,有愛的爸媽一定想得出各樣方式來跟孩子互動。「不論孩子幾歲,都可以開始,永遠不會太遲,只是愈早愈好,」蘇斯金對《親子天下》表示,「而且互動原則也可用在五歲、十歲小孩上,甚至和先生的對話都適用。」我們一起大笑。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所有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