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耍廢的心法?談「休息」帶來的愧疚感

你是個休息時會有愧疚感的人嗎?


我是。


曾經有一陣子自我要求很高,總覺得某些知識不足、哪邊做得不夠好、沒有固定多少產出等等,容易把自己逼得很緊,也花了大量時間在閱讀和寫作。外人聽到會覺得,「哇,好認真!」,但其實效率經常不成比例,因為在這當中,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


不管是焦慮於比不上其他人、鬱悶於把重要的事情搞砸了、或是難受於自己怎麼會焦慮或鬱悶,種種的「不應該」把自己繃得更緊,更覺得耍廢了這麼久,一定要逼自己坐在書桌前做點什麼事情,什麼都好,有點用處就好。


但看完上述文字,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自我責備」:因為某些小事沒做好,開始嚴厲地對待自己。但嚴厲和做好事情並不會畫上等號,可能還會有反效果。讓自己更沒時間休息、產生更多複雜難解的情緒、也使得事情難以朝向預期中發展。


因為其中有一項關鍵的情緒隱隱作祟──愧疚感。這是一種覺得欠了他人什麼,而後產生強烈欲補償的心態。


「休息」是否讓你覺得欠了他人什麼,而後產生強烈欲補償的心態?


當發生在自我要求上,就會覺得自己欠了自己某些事情,比如說稿子、投影片、陪女友聊天(?)。彌補的心態也讓你越想要待在那裏把事情做好,但越強迫自己坐在那裏,你就越做不好,因為你不是心甘情願,是出自於「沒有達到標準」的愧疚感。


這時候不如放自己休息一下吧,反正坐在那邊也是白坐的(攤手),還會產生許多負面的自我評價。「鬧鐘規劃法」是我自己常用、也是在諮商過程中與個案討論後,經常實際討論應用的方法;讓自己休息時減少愧疚感,也較能夠真正的放鬆。


舉寫一篇文章為例子。若我要在未來三天內寫完交稿,但又很廢的躺在床上吃多力多滋不想動——這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廢,應該要起身做事了,於是屁股挪到椅子上,打開電腦,然後影集又神奇地自動打開了!我的腦袋知道要工作,但心裡卻還想休息。


這時,我會預估在「不受干擾下」這件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完成,而我共有多少時間。像是完成一篇文章約要3個小時,未來三天內下班到睡覺中間,扣除吃飯洗澡的時間約有12個小時,等於我就有9個小時能夠耍廢。接著,扣除可能會有的事項時間,像是其中一天要開會佔掉3小時,其中一天和朋友吃飯2小時,這樣我還有4個小時。剩下的時間中,用鬧鐘提醒可以耍廢的開始與結束時間。


在這4個小時內,我想要1個小時睡覺休息、2個小時看影集打電動、1個小時盯著牆壁發呆,當我在第一天晚上21:05寫文章寫到厭世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半小時休息,並設定鬧鐘21:35提醒我耍廢時間結束。這中間的時間,告訴自己「這是規劃中的一部分,時間到了也有鬧鐘提醒我」,如此,比較能夠安心地放鬆。重點在於,偶爾喘息時不再感到焦慮。


為什麼是用「喘息」?我們除了日常休息之外,肯定會有上述的焦慮、擔心、以及這項工作額外產生的疲憊感、未知感。因此這個方式,也是讓你有「較能夠掌控自己生活,鬆一口氣的感覺」。


當然,這只是暫緩之計,協助自己不會持續處在緊繃的狀態,但背後的壓力、內在批評、負面情緒等,仍需要透過更多探索來消解。但可以先行思考的是:

除了自己之外,誰使你產生愧疚感了?

我們都是情緒的動物,沒辦法無時無刻保持衝刺的速度、理性的態度。即使有,那可能也已是緊箍的面具而不自知。因此我們需要覺察,覺察當下出現了哪些情緒,情緒背後隱藏了哪些意涵,才有機會了解自己,解決更根本的問題。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