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lag。直到《先問,為什麼》出版七年後才正式讀了此書。 翻閱本書的原因是,這本書在其他許多好書裡多次被提及。花了一週的時間,終於慢慢理解這本書的魔力(?)
這篇心得,將不會針對書籍內容做介紹。搜尋書名後,就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整理得不錯的書評。或者,你也可以先透過作者本人 Simon Sinek 的TED初步了解這本書。
在這篇心得裡,我想沿用作者提出的黃金圈法則,並結合在諮商過程的意義追尋與價值觀探討上。什麼是黃金圈呢?根據書中說法:
黃金圈是三層同心圓,由外到內分別是做什麼、怎麼做,與為什麼。架構看似簡單,卻與人腦如何處理資訊與情感的結構完全一致。最核心的「為什麼」,最能撼動人心,產生強大連結,但也正是語言最難清楚表達的部分。
西奈克發現,多數人習慣從比較清楚的事開始做,模糊難形容的擺最後。所以我們很容易忙碌於黃金圈外層的「做什麼」與「怎麼做」,忘了「為什麼」。
然而,創造改變產業的創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物與企業,思維與行動都恰好相反,他們都從核心的「為什麼」出發。清晰的為什麼,可以支撐熱情、也是決策的篩網,幫助我們釐清目標、找到盟友、創造不凡(引述自此) 。
先問,為什麼?: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Simon Sinek
天下雜誌 2018/05/23出版
在閱讀這本寫給「組織」和「領導者」的書裡,我發現,從why出發,再前往how與what的概念,其實不只適合用在企業或組織上,也適合用在「自己」身上;這讓人想起「接納與承諾治療」裡頭提到的「價值觀」這個觀念。
許多人因為憂鬱、焦慮等情緒,活得非常茫然。應該這樣說,這些人過去曾非常努力在「趕盡殺絕」這些負面情緒。但往往忘了另一件事,就是思考「人生接下來要去哪」。
個案常問的是:「難道不是要等這些壞東西消失了,才能開始真正的人生嗎?」
我想反問的則是:「難道一定要等這些壞東西消失了,才能開始真正的人生嗎?」
過去心理學常被詬病,我們忙著消除人類的負面情緒,卻忘了鼓勵人們追求正向的情緒。畢竟,把「憂鬱」搞定了,未必等同於找到「快樂」。
在價值觀的層面裡,我們真正在意的價值觀,就是對於自己人生的「why」:我為什麼活著?我為什麼而活?這種命題有點像是我們持續尋找的「意義」;但若放在why的角度,我們可以更大膽的說,其實意義不是去追尋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重點就被改成:
你「為什麼」選擇了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意義?
從why,也就是個人價值觀出發,下一個層次來到了「how」。舉例,對我來說「用心理學助人」是我的價值觀,這是我的why,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藉此過著比過去更好的日子。
來到how的層次,問題就變成:你想「如何」用心理學助人?你想如何實踐這件事?
how在意的是,你想如何讓意義被彰顯出來?」延續剛剛的例子,在how的層次,價值觀可以轉換成許多「目標(goal)」,好比:寫書、演講、做心理治療。
在最基本的層次,我們要回答的則是「what」的問題。為了這個價值觀、為了這些目標,我們可以採取哪些「特定的行動(actions)」?當我做出哪些行動時,就表示我在實踐這些目標與價值觀了呢?好比,為了用心理學助人,我決定寫書,於是,我開始搜集資料、開始每天留一個小時書寫等等……
許多時候,「尋找意義」是常讓人氣餒的說法。這種說法預設的意涵是,意義會藏在某處,只要我們一直尋找,它就會出現。
與許多個案一起工作的經驗告訴我的是,意義是選擇而來的,是你「自己覺得重要就重要」的。當你選擇了某個意義、某個在意的價值觀、某個why之後,要能與這些意義或價值觀靠近的方法,就是「行動」。並且,在行動的時刻,時時提醒自己一開始選擇的價值觀,把它作為指北針,避免自己做了一堆行動,卻歪了方向。
「意義」不是尋找,而是選擇而來的。
同時,一個一模一樣的why,可以被不同的how與what給彰顯出來。有時,我們的how和what會碰壁,這不表示why是錯的,而是我們需要嘗試更多不同的how與what。根據接納與承諾治療的觀點,why是一種「永遠不會被達成」的概念,我們永遠都可以朝著這個why,思考出更多的how和what來實踐它。
非常感謝Simon Sinek提供的靈感,讓我在理解接納與承諾治療的「承諾」這部分,找到了更多的切入點。
除了《先問為什麼》之外,2018年,作者Simon Sinek和他的兩位同事延續「先問為什麼」的基礎概念,再出版了一本「找到你的為什麼」。本書可說是先問為什麼的「行動版」,在這本書裡設計了一連串的活動和引導,讀者可以一步一步地跟著書中說明,不管是個人還是與團隊一起,尋找彼此的「為什麼」。
找到你的為什麼:尋找最值得你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熱情的行動計畫
Simon Sinek, David Mead , Peter Docker
天下雜誌 2018/05/23出版
兩本書互為補強,一本是概念、一本是實踐。搭配著一起閱讀是很有趣的經驗。在此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曾試著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也就是「為什麼」的讀者。
最後,還想分享一個小影片,是作者曾用why,陪自己慢慢走出生命低谷的故事:
書籍資訊: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 訂閱蘇益賢的專欄,定期收到新文章通知。
- 延伸學習:「搞懂快樂的心理課」
所有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