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益賢

訂閱人數:79

企業講師|臨床心理師|勞工健康服務人員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勞安署勞工健康服務相關人員。現為台北市中山區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同時亦為多間管理顧問、管理諮詢公司之特約講師。

曾獲邀至Google、台積電、鴻海等企業授課,校園、公部門、企業等講座邀約每年百場以上,授課活潑、有趣,期望每一堂課都能讓參與者帶走一些美好的經驗與實用的概念。

著作:《練習不壓抑》(時報)、《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時報)、《從此不再壓力山大:給忙碌人士的減壓撇步》(時報)、《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心靈工坊)、《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時報)、《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臨床心理師的科學轉念法,跳脫思考盲點》(商周)。

《記得你是誰?》老師的故事,比知識更能讓你記住

回想以前念書時,學到的知識,現在⋯⋯大概多數都忘了

《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一再容忍別人越界,不是隨和而是軟弱

最近台灣出版界引進了許多中國作者的創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們可以跨越空間限制,真正在心理層面進行交流;憂的是,台灣本土創作的能量,有時深感未如對岸這麼蓬勃。《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一書作

讀者來信:諮商或臨床,我該選哪一個?

您好:我是一名私立科大英文系的學生,在二月底即將報名研究所的補習,目標是心理師。但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哪個學派的(編按:意指選擇諮商或臨床)。首先就對臨床派的了解,與精神科醫師互相配合,醫生初步診

《深度洞察力》——你可能不如想像中了解自己

你了解自己嗎? 你對自己的了解,和別人對你的了解是一致的嗎? 你知道,寫日記自省,並不是了解自己最有幫助的做法嗎? 你知道,從潛意識挖掘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幫助你了解自己嗎?你知道

我們為何而活?把《先問,為什麼》 應用在個人的意義追尋

非常lag。直到《先問,為什麼》出版七年後才正式讀了此書。 翻閱本書的原因是,這本書在其他許多好書裡多次被提及。花了一週的時間,終於慢慢理解這本書的魔力(?)這篇心得,將不會針對書籍內容做介紹。搜尋書

《深井效應》——是什麼決定了我們長大的身心健康

介紹本書前,先來看張可怕的表格。到底是什麼狀況,如此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正是本書的主題,童年逆境經驗。什麼是童年逆境經驗?根據定義,你可以依據下面十題的描述,來判斷自己是否符合童年逆境經驗:在你

《終結職場豬隊友指南》——建立「白目同事」的心理知能

不知何時開始,「豬隊友」這三個字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什麼是豬隊友呢?一開始,這是在形容「像豬一樣蠢的隊友」。不過後來,豬隊友開始演化了,有各式各樣的型態跑出來了。這是我第五本閱讀榎本博明醫師的書

《心流》——經典再次重現

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問:「我們為何而活?」他的研究發現,金錢並不能讓我們快樂。研究許多人之後他發現,在所做的活動中,他們找到了樂趣與持續性的滿足。這些活動,會帶他們進

《不只是憂鬱》——心理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

《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 Working the Change Triangle to Liste

《幸福,從謝謝這一杯咖啡開始》——小題大作其實很美好

做出一杯咖啡,需要幾個人力?也許精簡人力的老闆會不假思索的說:「不用一位吧!」但,在本書作者賈各布斯的「小題大作」之下,他發現了這個要感謝清單居然得列到上千位了⋯⋯(這些人的清單,也有放在書的最後面喔

《最美的姿態說再見》——認識2019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八點檔劇情⋯⋯畫面一邊是躺在病床上,重病的父母親。而另一邊的兩群人吵個不停,其中一派子女,不願意讓父母就這樣去世,採取「積極治療」形式,叫一聲無論如何讓爸媽活愈久愈好,讓父母

《他,會是恐怖情人嗎?我的親密關係診斷書》——沉重卻真實的情感教育書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Guilford的書籍介紹年刊裡。Guilford是美國一家出版心理相關教科書、大眾書籍,很有代表性的公司。當時就對「coercive control」這個字很有興趣,但沒時間多

重新學習「說話」的藝術:讀《說理I》、《說理II》

分享本書前,先來測試看看你的說話藝術: Q.登機口前的地勤:「你在候補名單上排第八位……我們只多出七個位子。」 你會怎麼回應呢? A.前面的七個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