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放錯地方,再辛苦都沒用:這個心態害慘了你的英文學習之路

多益教了那麼久,發現我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類似的心態。


而這些心態,我認為也是造成讀英文效果不好、一直達不到理想目標,甚至大部分人只會考試、沒辦法運用的重要原因。




決定要考某個考試、開始準備以前,一定要思考「你學英文要達到什麼目標」。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大家在決定要考某個考試時,絕大多數都會說是為了某個入學測驗、職位、加薪、升遷等等——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卻很容易陷入「學英文只是為了達到分數門檻」的狀況。


懷著這樣的心態,不僅容易把英文學得一知半解,甚至常常為了拼分數,而把過多的心力放在考試技巧,而非紮實累積實力上,反而做題目狗急跳牆、一直掉陷阱;分數不但沒有提升,甚至還有倒退的狀況。


可以看看影片舉的幾個過度仰賴解題技巧的例子《【聽說你要考多益EP4】考多益如何不用死背文法規則、準確解題?》



所以會害你努力辛苦了好長一段時間,但根本沒有好好提升英文能力。

關鍵一:了解測驗目的跟未來工作內容應用

例如,多益得測驗內容是為了檢測:「英文溝通以及國際商務英文」的能力;因此題目從求職自薦信、面試、訂貨售貨一直到英文廣告乃至於客戶要求退換貨的抱怨信等,都是未來在英文職場環境會遇到的情境。


因此,準備多益,其實也是在幫助你認識未來會處理的事務以及相關單字。如果能夠「以運用為目標好好吸收題目內文」,一定在未來的工作場合、英文職場溝通上面表現得更好。因為「讀英文不是用來考高分而已,而是讓自己有能力解決更多問題。」也正是因為你能夠解決的問題、帶來的價值比以前更多了,才讓你夠擁有更好工作、更高的報酬。


因此,如果讀英文只是單純為了衝高分、把過多精力放在速解技巧,我想到了職場之後,就會面臨更大的挫敗感。原本能夠在準備測驗時好好學會的內容,都得重新適應、學會運用,那為什麼不在準備考試的時候,就好好紮實累積、真的能初步應用呢?


目前我除了教多益以外,也需要跟許多外籍人士溝通文章方向以及出題細節,許多的用語跟商務信件格式,多益模擬題就提供超多例句以及範文,讓我不用從頭學習怎麼寫英文信件;甚至很多的英文產品介紹、廣告文案、公司政策介紹等,都能在題目裡面找到,學會之後來能直接用來練習speaking 跟writing,講出寫出更到位的英文。

關鍵二:釐清本質,用最直接的方式達到目標

你可能會想:「如果準備考試還要想著運用,速度不會太慢嗎?」其實完全相反。越以最接近本質的方式來準備測驗,反而分數進步越快。


什麼意思呢?


語言的本質是用來表達訊息。尤其多益改制之後,專門設計了很多陷阱選項全力防範用考試技巧拿高分的狀況,目的就是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有聽懂/讀懂內容。


這也是我全面改動我的課程的原因。因為教再多考試技巧,題目選項一有變化,學生直接死光光,完全比不上真正實力的累積。


那該怎麼做才能最有效的累積實力呢?


釐清學習本質,吸收速度反而更快?圖片來源:unsplash


有太多學生習慣從0開始慢慢啃單字書,這可能會造成一個問題:單字一個一個記,好像學會了但是題目卻沒遇到,要不然就是只記得背過根本不記得意思,反覆幾次後,惆悵感與挫折感油然而生——造成好像背了很多單字,但是成績沒有提升,對於整個英文能力幫助好像不大……。


我的建議是——「要擅長一件事情,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做」。


想開口講英文,就直接試著講,遇到不會的句型文法,再查一下,然後直接試著講出來;想考好某個測驗,就直接拿出考古題/模擬題來做。學習的同時一起熟悉考試型態,同時從題目累積單字量,甚至可以觀察整體考卷出題方向,熟悉最常出現的事件(例如會議、招聘等),還能順便學習許多工作常見的處理方式喔!


更重要的是,釐清事件的訊息脈絡後,就可以一次學會相關的所有單字,畢竟溝通的時候,傳達的一定都是完整的事件,因此用事件學裡面的單字跟文法是最快也最有效的。可以參考老師的單字脈絡速記法教學《以會使用為前提,記住就只是過程》



我當初也是從為了考試而讀英文,轉變成:「我要怎麼做,才能用英文有效的解決問題?」


光是這樣簡單的改變,就能夠大幅增加學習深度、縮短所謂的學用落差,而且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充滿動力,學習效果也會更好、進步得更快;因為現在做的一切不只是為了分數,而是真正的在累積實力。


回到我在文章開頭說的:決定要考某個考試及開始準備以前,一定要思考「你學英文要達到什麼目標」。到這邊你可能已經意識到,衝高分數/過畢業門檻/加薪/更好的工作等等,都是你擁有一定實力之後帶來的附加效果,你的能力提升後,當然值得更好的回報。


而考試,只是用來證明自己實力的方式而已。


祝福你能過上更美好的人生,同時也能用英文解決更多問題、達成更遠大的目標,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相關資訊: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