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核心競爭力」的偽命題:唐鳳如何解讀「素養教育」?

除了陳時中部長,政務委員唐鳳大概是近幾個月來最被熱搜、最有影響力的人,參與國家政策的層面既廣且深,包括我們家長非常關心的108課綱。


唐鳳在一月底時在《博恩夜夜秀》裡簡單提到——什麼是「素養教育」?(15:20-16:37)


唐鳳:「Core competence.」


主持人博恩立即問道:「為什麼不翻核心能力就好?」


博恩:為什麼「Core competence」不翻「核心能力」就好?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唐鳳的回答很有意思:「那是因為我們要矯枉過正。為什麼要矯枉過正? 因為有大概十幾年的時間,台灣都把 core competence 裡的 competence 翻成競爭力,可是競爭力其實是另外一個字,叫做competitiveness。」


「就是競爭力只有你在賽跑、獲獎時,有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時才有意義。但是 competence 就是平常自己勝任的能力、組隊打怪的能力。大家在團隊裡面各司其職,每個人有不同的 competence。」唐鳳委員非常精闢指出一個我們教育現場、或說我們根深蒂固的教育觀裡的一部分:「有能力」是指「比別人有能力」。我們最在乎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有沒有比別人「好」。


「醜爸,知道有沒有比別人好,那個能力才有意義吧?不然要那種能力幹嘛?」也就是這樣的思維,唐鳳便在節目中指出:「所以,competence 是合作的,competitiveness 才是競爭的。但是我們把這兩個字都翻成「競爭力」,變成在學校教跟人競爭,但出了社會在團隊裡面是沒有用、沒有意義……的一個能力。」


落筆至此,讀者大大們應該開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還是 com 來 com 去的讓人頭昏眼花? 綜上所述,我也簡單分享對唐鳳這番話的心得,我們再一起討論。


1. 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是「競爭力」

過去在教育現場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裡),有權者區分「能力有沒有用」的標準,是「能不能有助於高人一等」。因此孩子們被侷限在某些科目上拚得你死我活,好分出王者敗將;那些無助於區分輸贏的科目/興趣/領域,便被貶為無用的「能力」。因此成績頂天但做人GY沒關係,成績墊底做人和善仍舊難逃鞭打。


素養教育告訴我們,學校要幫助孩子學習的,是有助於成為團隊一份子的能力,而那樣的能力可以幫助你的團隊更有競爭力。在籃球隊裡,需要的不只是最會打球的一群人,也需要能在板凳席上維持、甚至激發團隊士氣的人。你不見得需要比團隊裡的人強,但因為你的存在,可以讓你的團隊更強。

2. 「核心」能力是什麼?由誰來決定?

此時父母便會開始焦慮,「如果我的孩子核心能力學不好,是不是就整組壞掉?」


我的解讀是:「核心」指的不是「重要」,而是一組互相支援、互補的能力組合,這些組合提供一個教育者/ 學習者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素養面向有沒有可能忽略某項重要能力?可能性很低。在小學階段更多培養的是孩子如何運用各種資源,讓他的潛能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組合,有一天形塑出獨特的樣貌。


「能力」的學習有許多層面——包括學習者自身的資質、學習環境,教學資源 (含教材、軟硬體、師資⋯⋯等),還會被經驗的累積等非常多的因素影響。


能力的學習來自於方方面面。圖片來源:pexels

3. 沒有一個能力是不重要的

唐鳳說「core competence」不叫核心能力而叫素養,是一種刻意的矯枉過正,為的是和過去我們對能力的定義有個區隔。


我也認同這個矯枉過正是必要的,讓兩者的差異可以在我們心裡生根。當我們看見「素養」時,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個性與特質?」「我們具備哪些資源、如何運用?」「兩者結合後,孩子能創造出什麼屬於他的能力?」


當如此思維漸漸取代「學這幹嘛」、「對升學有幫助嗎」、「以後要唸什麼科系」,素養教育也將開始發芽茁壯。


也許從 108 年入學的孩子開始,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尊重各種能力,相信孩子天賦無價的社會。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