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效率低落?三個自我問答讓你擺脫無力感

如今許多人碰到疫情不得不在家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方法的書大量暢銷,但實際跟著做到的似乎有限,畢竟方法只是方法,如果心態沒有調整,那只是強逼自己坐在那裡空轉。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不管用蕃茄鐘橘子鐘西瓜鐘都一樣,使用再多的方法,都抵擋不過身旁手機的誘惑,這個誘惑可能又是來自於對工作麻痺、人際成癮或是生活空虛的補償。在公司有點像是被關在裡面可以硬做,但沒人監管就容易閒散了。


但本篇我們先不討論內在深層的想法,如果要迅速提升工作效率,我認為最直接的改變可以問問自己以下三點。



1. 什麼時間最適合什麼工作?

每個時間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是起床後、會議中、短暫休息前,每一種狀態都有所差異,但你有比較過這些差異嗎?


每一個差異適合做不同的事情,或是需要休息。如果純粹照著時間硬做,通常不會有太好的工作表現,大多只是徒增挫敗自卑感,還要額外花時間消化自己的無力。


因此,你可以列出每一個時間點的行為和感受是什麼,再去調配適合的工作。


以我的例子來說,起床後是最佳狀態,通常從9:30連續工作到11:30,這時的思路清晰,適合拿來寫作;中午吃飯後容易昏迷,所以會用來處理郵件、回覆訊息等等,直到14:00左右再開始工作到15:30;接下來因為晚上會去諮商所工作,是需要最多精神與體力的時刻,所以從15:30小憩到16:30,接下來扣掉交通、晚餐、會議行政等時間,18:00到22:00全心灌注在諮商中,回家整理好之後,這時心境趨向平緩,再從23:00讀書到00:00,若有新靈感,我會先記下大綱等明早再詳細寫下。最後,再次回覆本日郵件和訊息,慢慢讓腦袋休息。


可以列出每一個時間點的行為和感受是什麼,再去調配適合的工作。圖片來源:pexels

瞭解自己「什麼時間可以做什麼事情」非常重要。

我自己實測每一個時段,倘若換一件事情的表現是否仍然良好:像是當我把早上的時間拿去看書,會因為外在吵雜的聲音干擾,容易覺得煩躁靜不下來;如果我晚上看書的時間拿來寫作,會導致思考不斷湧現而容易失眠。其它部分則沒有太大差異。


所以第一步,測試你的每一個時刻狀態如何。

2. 如何調整到最好的工作狀態?

瞭解自己每一個時段表現後,哪些時候適合做什麼呢?假如需要調整,你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嗎?


如果只能按照一個時間表,顯得過於沒有彈性;若需要變動時,反而造成更大的不適應。


因此,你需要找到影響表現好壞的關鍵。


以我的例子來說,諮商時間常常不會固定,有時在早上,有時在下午,有時從早上到傍晚。但只要會連續超過三小時的諮商前,我一定會「閉眼冥想休息」以及「補充能量」,確保接下來能夠維持高度的專注。相反的,當中午吃太多或熬夜太晚,肯定會讓我下午精神渙散,原本預定的寫作時段報銷。


時間表肯定有很多個,也需要了解突然有緊急事件時該如何調整,比如說臨時要交報告、開會等等,打亂節奏後的B計畫是什麼。

3. 怎麼排定「典型的一天」?

若你測試完每一個時刻,也了解自己的最佳狀態後,就可以開始排定「典型的一天」。


重點是,先排了實測看看再說。


以我的例子來說,第一個問題中的時間安排就是我目前最佳的「典型的一天」。但剛開始實測時,有些時候覺得精神非常好,可以持續工作下去,但到了下一個時段反而疲憊不堪。所以就需要調整前一個時段的時間,或是在中間安排一個休息時段。相反的,有時候覺得累了不想動、甚至不想按照計畫走,那就要重新檢視中間是否哪個環節需要更換,或是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了整體情緒。


不斷檢視和細微調整行程表是正常的。你會在大部分時候,皆按照這個行程工作。這讓你能夠掌握自己的工作進度,慢慢地找回工作時的最佳狀態。


這像是拼拼圖的過程,你會找到最適合的那塊壓下去。而拼圖則有很多張,每一張都各有所用。


每一張都是你努力的證明。


拼圖則有很多張,每一張都各有所用,每一張都是你努力的證明。圖片來源:pexels

所有的方法都強調同一件事:自律。

不論是短時間衝刺或是長時間耐力的工作方法,如果沒辦法先克制外在誘惑,你一樣會在制定的時間內想著「滑一分鐘手機應該沒差」、「看個朋友傳來的影片休息一下」、「回個訊息馬上再回來工作」,殊不知每次再重新投入工作又分心了。


但自律不該成為一個責備的字眼。它值得被更細緻的解釋,不只侷限於個人的缺乏毅力。總是有更多的情緒性原因藏在裡頭,它們同樣需要仔細探討,若有需要也可以找心理師從專業的角度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


總之,了解如何調適自我的情緒和狀態,再制定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能夠讓你效率倍增。


當你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你會開始有掌控感,得到一些成就感,也才會朝向你想要的生活,真正邁出第一步。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