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進入雙20,天災人禍似乎快要成為日常的現代,找身心科開藥、和心理師聊聊,已愈來愈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
但這種「療心服務」,不是當今社會的創舉,甚至遠古時代的巫師、祭司、或家族耆老,早已透過宗教儀式、修行練功來幫助我們身心靈重回平衡。
也就是說,我們的家庭、家族、或廣義的「社區」,一直扮演著「療心、支持」的角色,只是現代社會(尤其都市)的劇烈變動,讓這功能漸漸轉移到「專業人員」身上。
然而,專業人員雖然強大、安全、有制度,但花錢、費時(預約/排時間、一次可能只有一小時/距離遠)等現實也讓很多人卻步。況且,我們的周遭,真的沒有人可適時地拉我們一把?
阿嬤就是你的諮商師
狄克森.奇邦達是辛巴威12位精神科醫生的其中一個,而全國有一千六百萬人口。他發現在他的國家,傳統的心理治療永遠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所以他協助發展出一個美好的解決計畫,支撐計畫的是一種無盡的資源:阿嬤。……演講介紹了「友誼長椅計畫」。這個計畫訓練阿嬤運用實證支持療法,把關懷、希望帶給那些需要的人。
這是《我為什麼要訓練阿嬤來治療憂鬱症?》在TED上的簡介,完整演講可見下方影片。
主講者狄克森.奇邦達醫生充滿熱情、創意,聲音溫柔且堅定。12多分鐘的影片,奇邦達醫生清楚傳達他的理念:透過訓練,阿嬤可以成為助人者,更多破碎的心能被承接,更少的悲劇將會上演。
即使台灣社會不若辛巴威在心理健康上資源缺乏,我們擁有數萬名訓練有素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在醫療院所、諮商中心堅守岡位,受過適當訓練的阿嬤(或大叔、任何人XD),仍可以是一股強大的正向力量,拉住每顆下沉的心,提供立即的支持。
媽媽與媽媽的連結
前陣子在臉書看到一位媽媽,用著犀利但幽默的字句,慨歎教養界充斥著「老異男」向媽媽們說三道四,但真多了解媽媽的心聲?雖不知道我有沒有被列在老異男名單裡(搞不好還狀元郎ㄌㄟ),卻也真心認同沒有經歷過懷孕、生產、哺乳的中年大叔如我,真懂媽媽的甘苦,還是站在一個貌似專業的角度,販賣安全感?
我在兩年前即有跟奇邦達醫生一樣的想法,要幫助更多母父學習基礎、有實證支持的助人方法,讓他們可以陪伴身邊的母父們。這包含適當的倫理界線、傾聽的技巧、有意識的承接但不評價他人的困難…等等。目的不是讓媽媽們成為專業助人者,而是當身邊有人有需求時,他們有能力發現,且做第一步的陪伴。
接下來每個月,我會在YOTTA分享一個助人的觀念或技巧。如果你無意成為身邊人的「阿嬤」,這些觀念或技巧也可用在和親密家人的溝通喔^^。
Ps.台灣有像張老師基金會舉辦的「義務『張老師』培訓」,提供想要成為準助人工作者的民眾一套完整的訓練。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提供優質內容與有趣觀點,擴大豐富你的視野。
- 訂閱醜爸的專欄,定期收到新文章通知。
- 延伸學習:「醜爸的父母成長教室:從探索自我找到成長契機」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