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 cracks】「設計或創業,都要有無中生有的能力」——專訪設計師Riven



當天專訪拍攝在實踐校園進行,午後餘暉映照出Riven安靜的側臉、整身黑的大衣與皮靴,透露出低調害羞的個性。拍攝時他也同時錄著Youtube影片、與大夥聊著器材設備,語調滿是好奇與新鮮。


在自介欄寫下「理想生活是每天打電動悠悠哉哉過日子」的林育正(Riven),真實人生也像打電動般,不斷地衝破關卡、累積經驗。他是UI/UX設計師,同時也是講師、專欄作家、Youtuber、青年創業家;看似經歷豐富、擁有多元身份,但其實剛過25歲生日。


遊戲或許不如真實人生精彩,卻是許多人不可缺的慰藉。幸運時能以虛擬身份一路破關斬將、直搗寶地,失敗時慘遭淘汰,或回到上一關。但複雜的真實世界裡,每一個關卡都需要親身去解,也無法再次重來。


熱愛電動的Riven,面對生活中迎面而來的魔獸與鬼怪,將如何出招反擊?故事要回到最源頭,Riven選擇讀設計的原因,居然從一個意外開始。


想要讀設計?開銷全得自己打理

從小喜歡玩遊戲,考大學時選了實踐媒傳系的「遊戲設計組」的Riven,結果進去後遊戲設計組解散,變為「創新媒體設計組」,跟遊戲毫無關係。


當時,做為公務員父親希望兒子能當警察、反對他讀設計,因而跟家裡鬧得不愉快。因此,18歲從雲林北上求學的Riven,得自己想辦法錢補貼學費、生活費,以及支付昂貴的設計作業費用。


讀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學科,學雜費又是筆巨大的負擔,這時候難道要宣布放棄,收拾行李回家了嗎?


所幸,危機中逼出了他的求生本能。他沒放棄設計,反而開始往外拓展、打工接案,也漸漸磨出自己對於設計的竅門。他利用空閒時間,參加如台大藝術季、城市浪人、台灣黑客松等不同的活動,累積資源與人脈。在這之中,他透過自學、主動尋找學習資源;將原先的平面設計專業,逐漸拓展到網頁設計。


休學後人生不是按下暫停,而是「快轉鍵」?

大三開始,在外接案的工作量已經比作業還多,他果斷休學,將重心轉往工作上。


20歲休學出社會、早早出來工作的Riven回頭看那段時間,覺得自己的人生像按下了「快轉鍵」,少了一般大學生無憂無慮、悠閒探索的時光,及早體驗社會樣態。「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有點後悔。但並不是後悔沒拿到學歷,而是沒參與到大學生活。」


Riven描述,他當時會坐在學校對面、有一大片落地窗的餐廳裡,一邊工作、一邊觀察學生們在做什麼。「如果當初做好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說不定就能繼續上學了。」語氣無意間流露出些許遺憾。


休學後,Riven嘗試過一段規律上下班的生活,但這段日子只持續了短短5個月。那時他每天搭捷運通勤,擁擠沉悶的車廂、規律卻無聊的生活節奏,不禁讓他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思及此,他決定放棄朝九晚五的生活,回歸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狀態。


及早開始面對人生、與現實碰撞,讓他不將自己限縮在「設計師」這個角色。廣闊無邊的世界召喚著他,讓他往下一個未知的領域邁進。

經營「共同工作空間」是什麼概念?

做為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民族」的Riven,時常要「逐咖啡廳而居」,網路太慢、地點太吵、咖啡廳客滿等,都是他無法好好工作的痛點。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Riven決定跟著幾位IT夥伴們找個共同工作的場所,並一起經營此空間。考量到台北空間都擁擠且昂貴,且也看好台灣中部資訊科技與設計文化的發展潛力,他們將地點轉戰台中,終於找到大夥合意的舒適空間。


然而,經營空間與作設計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經營空間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也需有源源不斷的人潮前來使用;但空間不會自己活絡、群眾無法自然上門,2017年底創辦的共同工作空間「 Monospace 」 在中部又是相對創新的概念,要如何推廣給在地人知道?


在「Monospace」認真討論的數位遊牧民族們。仔細看,Riven也在其中喔。圖片來源:Monospace


回憶起一路走來的歷程,Riven笑得靦腆:「一開始以為有空間就可以賺錢,後來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開始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是發懶人包、解釋「共同工作空間」,但試了幾次後發現成效相對有限;Riven與夥伴們決定另謀出路——他善用自己UI/UX背景,做了使用者分析、勾勒出使用者習性後,開始嘗試以線下活動的方式推廣 Monospace——藉由辦與設計相關的講座、工作坊、實體課程等多元活動帶來人潮、活躍整體空間;在創業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竟已累積超過100場的活動經驗。


而在一開始研究使用者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許多平面設計師想要轉職成 UI/UX 設計,卻不知道從何著手。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後,他開始有計劃地朝這方向經營,讓 Monospace 成為設計師們聚集的核心場域,也順利打響名號。現在的 Monospace 不單是工作空間,更發展出以人為本的「社群」概念。


檔期最多的那個月,竟然辦 10 場活動,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圖片來源:Monospace

主持、演講、辦活動:被「逼」出來的說話磨練?

在此之前,Riven 坦承自己是一場線下活動都沒辦過、對社群概念近乎「零」的門外漢,更不用說上台講話這回事。「以前大學分組報告時,我永遠是準備好資料,打死不上台說話的那位。」開始練習策展活動後,有許多需要站在台上的時刻;而這個說話的契機,居然是被「逼」出來的。


在中部辦活動又有諸多限制——講師稀缺、交通不便、觀眾不習慣參加付費講座⋯⋯,種種難題讓活動本身變成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找不到講師就吸引不到觀眾,活動無法照常舉辦就無法如常運作,那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只好自己出馬了。」Riven苦笑道。


一場場的演講、活動歷練下來,讓他逐步累積聲量,有機會受邀至各個單位演講、教課。另一方面,他也萌生了將這些內容紀錄下來的念頭。於是,在Youtube拍影片在Medium寫文章變成他紀錄的方式;斜槓設計師的身份,又多出了一欄。


果然,還是回到熟悉的校園最對味(?)圖片來源:YOTTA


在這麼多身分中最有趣的反差,或許是設計師與創業家了。設計師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創意,專注於「如何讓產品/作品更加完善」;雖然總是謙稱都是同事幫忙,但創業家不僅要養活自己,也得瞭解商業運作、行政流程等煩雜瑣碎的事項。Riven又怎麼看待兩者兼具的自己?


「不管是設計師或創業家,都需要『無中生有』的能力。」詢問這兩者的相似性時,Riven篤定地說出這句話。或許是因為這樣——懂得無中生有,但不放棄對生活的想像與觀察,讓他能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知道如何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環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突如其來的低潮期,危機如何化為轉機?

約莫去年(2019)的10月,Riven坦承自己經歷了一段嚴重的低潮期。不斷辦活動、講課、寫文章,持續性地「輸出」但無「輸入」的情況下,讓他對自己在做的事情產生懷疑。


在那段時間內,他受邀至美國洛杉磯參加Adobe Max設計師年會——這樣的機會畢竟不是唾手可得,他不諱言自己曾因此洋洋得意。但自信滿滿的他到了年會現場,發現許多比他更厲害的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之大,自己仍有一大段路要學習——膨脹的氣球像被針戳破般,一下子信心全消,又回到了萎靡的狀態。


在那段期間,他推掉了所有的演講、活動、課程,甚至剛萌芽的Youtuber身份也暫時放下;決定給自己一段時間重新思考,期望藉由「歸零」,隔絕紛擾雜訊、釐清腦中雜亂思緒。這段閉關期持續了近半年,直到最近(採訪時約2月底)才開始與外界接觸。



經過一段時間沈澱思考,他發現自己想繼續拓展原本在做的事,讓身邊的設計師們也能共同參與。與他們一同打造工作坊、製作新型態的 Youtube 節目【Untitled 未命名】 。過往活動、講課、寫文章等都是自己開始進行;新企劃開始後,他將以專訪形式訪問業界設計師,聊聊設計師必備的專業知識、技能,甚至分享案子等——一來一往間,能更深入了解設計師的型態、與人建立起更深的連結。


對於身為設計師的Riven來說,影片的技術面非太大問題;但企劃、拍片、剪輯也要需花上整天,消耗的不僅是時間,還有體力及腦力,這份熱忱從何而來?

「我想,可能是身為設計師的『本命』吧!」

設計師的「本命」,讓他得持續不斷地產出自己的作品。回歸到作品本身,「影片」轉為了更純粹、單純的創作。不需跟任何人解釋,也不需探討拍片的動機為何;而是在「創作」當下,更清楚自己想做些什麼、往哪個目標前進。

  

訪談尾聲,請他以五個關鍵字形容自己,他搞笑表示:「那就是 Adode、YOTTA、Monospace、Medium、Youtube 囉!記得幫我附上超連結XD。」五個關鍵字全是品牌名,看來全力發展自品牌的Riven,在最後一刻也不得鬆懈。


過關時傷痕累累,破關時帶著熱忱一路向前。屬於Riven的設計闖關人生,正精彩上演。


延伸學習:Adobe Xd設計實務|成為UI設計師的8項核心技能

延伸學習:




攝影:潘崇義、姚荏富

撰文:葉菀菱